忠縣位于重慶市中部、主城東北方向(距主城190公里)、三峽庫區腹心地帶,總面積2187平方公里,2012年戶籍人口101萬人(2010年常住人口75萬人)。有332個村和31個居委會。以漢族為主,有土家族、回族、苗族等少數民族。現轄忠州社區、白公社區2個社區及拔山、石寶、白石等21個鎮,善廣、石子等6個鄉。 縣政府駐忠州社區。地形以丘陵為主,長江自西南向東北穿流而過,滬渝高速公路(G50)橫貫東西。盛產柑橘,被稱為“橘城”。忠州豆腐乳遠近聞名。境內名勝石寶寨被譽為“天下第一盆景”。忠縣縣城依山傍水,獨具島城風貌,是三峽庫區唯一留存的“半淹縣城”。唐貞觀八年唐太宗賜名忠州,民國二年設忠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忠”字命名的州縣城市。忠縣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獲得過“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旅游目的地”、“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全國見義勇為城市 ”等榮譽稱號。
忠縣在重慶市的位置(紅色處)一、秦置臨江縣春秋時,今忠縣地屬巴國。戰國時,周赧王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滅巴國,置巴郡、十一縣,其中有臨江縣(治今重慶忠縣忠州鎮)(注:一說臨江縣為西漢置),以瀕臨長江而得名,一說因鹵鹽發達而得名(古時臨、監、鹽三字相通)。其境域包括今忠縣、豐都、墊江3縣和萬州區長江涪灘(位于新田鎮)以上地區。新朝始建國元年(公元8年),改臨江縣為監江縣。東漢復名臨江縣。二、躍為郡、州治梁大同六年(540年),析巴郡置臨江郡(相當于今日地市級),領臨江1縣。郡屬梁州。西魏廢帝二年(553年),析楚州臨江郡置臨州(相當于今日省級),領臨江、安鄉(治魚泉縣,今萬州區龍寶鎮;北周改名萬川郡)2郡。恭帝三年(556年),分臨江縣地置墊江縣。北周武帝保定初(561年),析臨州安鄉郡置南州,析臨州臨江郡臨江縣置南都郡及源陽縣(治今萬州區武陵鎮)〔建德四年(575年),南都郡、源陽縣分別改名懷德郡、武寧縣〕,屬南州。至此,臨州僅轄臨江1郡,臨江郡僅轄臨江1縣。隋開皇三年(583年),裁郡留州。罷臨州所屬臨江郡,保留臨州。武寧縣屬之。大業三年(607年),改州為郡。罷臨州,臨江縣改屬巴東郡。義寧二年(618年),復置臨州,分臨江縣地置豐都縣。臨州領臨江、豐都2縣。唐武德二年((619年),析臨江縣地置清水縣〔天寶元年(742年)以隴右有清水縣同名,改清水縣為桂溪縣。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裁桂溪縣入墊江縣〕。武寧縣改隸南浦州(治南浦縣,今重慶市萬州區)。析臨州臨江縣、浦州武寧縣(治所在今萬州區武陵鎮)之南地置南賓縣(取“南境賓服”之意),隸臨州。三、忠義值千金,“忠”字為州名貞觀八年(634年),為褒揚歷史上巴蔓子刎首留城,嚴顏寧死不屈(《太平寰宇記》:“以巴臣蔓子,及巴郡守嚴顏,并著忠烈而名。”),“以地邊巴徼、意懷忠信為名”(《元和郡縣志》),改臨州為忠州,領臨江、墊江、豐都、南賓、清水(后改名桂溪)5縣。隸山南東道。天寶元年(742年),改忠州為南賓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忠州。五代時期,忠州名稱、領縣未變。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忠州屬夔州路。宋代,臨江縣有9個鄉、2個鎮。四、有幸成潛藩,年號作府名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因兵亂,忠州徙治于長江中四面環水的皇華洲(又名皇華城、王化城,位于城東8公里處,今忠州鎮皇華村境內,面積約3平方公里)。寶祐二年(1254年),理宗封其侄趙禥為忠王,以忠州為潛藩。景定元年(1260年),忠王趙禥被立為太子。景定五年(1264年)十月,太子趙禥即位,是為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八月,升其潛藩忠州為咸淳府(以“咸淳”年號命名),領臨江、墊江、南賓、豐都、龍渠(南宋末年置,治今湖北利川市忠路鎮,一說治今重慶市萬州區龍駒鎮)5縣。仍屬夔州路。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冬,元兵攻破皇華城,復置忠州,州治遷回臨江城。領臨江、南賓、豐都3縣(裁墊江縣入豐都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屬四川行省重慶路。后至元四年(1338年),析豐都縣復置墊江縣,屬忠州。忠州領臨江、南賓、豐都、墊江4縣。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據重慶稱帝,建“大夏”,忠州屬之。五、裁撤臨江縣,知州亦理民洪武四年(1371年),平明夏,忠州屬明。洪武中,裁臨江縣入忠州,原臨江縣地由忠州直轄,知州兼理民政。忠州領豐都、墊江2縣(洪武十四年,1381年,裁南賓縣,地入豐都縣、石砫宣撫司)。屬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府。明代,忠州知州直轄區為7個里30個甲:大?里有5甲,汝溪里有4甲,黎村里有2甲,塹里有2甲,水洋里有3甲,上里有7甲,下里有7甲。清順治五年(1648年),明楚王遠支后裔朱容藩據夔州(今重慶奉節縣),自稱監國,改忠州為大定府。順治十五年(1658年),忠州屬清,隸四川省重慶府。雍正八年(1730年),于?井(今忠州鎮順溪村甘井場)置分州衙門,稱“二堂”;于敦里八甲(今拔山鎮)置分州衙門,稱“三堂”(俱于清末廢)。六、升格直隸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忠州為直隸州,直屬四川省。將原重慶府豐都、墊江縣,原夔州府梁山縣改隸忠州。乾隆元年(1736年),于敦里八甲(今拔山鎮)置巡司。嘉慶七年(1802年),忠州隸川東(分巡兵備)道。清代,忠州知州直轄區設2個里20個甲:崇仁里有10甲,敦讓里有10甲。宣統三年(1911),廢里、甲設鄉鎮。改設1城13鄉,1城即城廂,城廂又分為東關、中關、西關3個管理區;13鄉即新鄉、福星、塹鄉、石寶、?井、汝溪、三匯、馬家、官壩、永豐、拔山、花橋、同德。
忠縣全圖民國(大陸執政)時期,1913年改忠州為忠縣。1914年歸屬四川省東川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忠縣于1949年12月7日解放,屬萬縣專區。1997年3月,重慶恢復中央直轄市,忠縣隸屬重慶直管。
行政區劃編輯一、民國改忠縣民國初,沿襲清制。民國2年(1913年),改忠州為忠縣,隸屬川東道(1914年改名東川道),原忠州所轄豐都、墊江、梁山3縣亦屬之。北京政府時期,忠縣于?井(今忠州鎮順溪村甘井場)、敦里八甲(今拔山鎮)置縣佐。民國10年(1921年),在縣下設東、西、南、北4個區,分轄除城廂以外的13個鄉。區轄鄉
四川省。民國19年(1930年)10月,將4個區增為7個區。一區轄原南區的塹鄉和城鄉(原城廂改為城鄉),南區改稱二區,東區改稱三區,四區轄原東區的汝溪與原北區的官壩,北區改稱五區,六區轄原西區的永豐、拔山兩鄉,七區轄原西區的花橋、同德兩鄉。鄉以下每百家為一閭,每十家為一鄰。區轄鄉
一區塹鄉、城鄉2鄉
二區新鄉、福星2鄉
三區?鄉、石寶2鄉
四區汝溪、官壩2鄉
五區三匯、馬家2鄉
六區永豐、拔山2鄉
七區花橋、同德2鄉
民國20年(1931年),調整為5個區、71個鄉鎮(3鎮、68鄉)。為紀念歷史上曾寓居忠州的杜甫(《題忠州龍興寺所居院壁》詩:“忠州三峽內,井邑聚云根。”)、白居易(號樂天)、蘇軾(號東坡),將中關、東關、西關3管理區分別改設云根、樂天、東坡3鎮。區轄鄉
一區云根、樂天、東坡3鎮,塹鄉、太白、磨子、彭吉、復興、西巖等6鄉
二區善廣、新生、烏楊、鴻鶴、曹家、普照、普安、任鑿、義興、福星、忠十等11鄉
三區石寶、黎鄉、王鄉、?鄉、大嶺、黃金、順溪、萬順、汝溪、九亭、涂井、清和、金聲、咸隆、趕場、中興、雙河等17鄉
四區三匯、官壩、泰來、金龍、黃龍、倒灌、金雞、馬家、高洞、豐收、石黃、興隆、西陵、巴營等14鄉
五區花橋、黃欽、顯貴、汪家、長嶺、拔山、八德、廟埡、周家、同德、新立、中嶺、仁和、雙桂、龍橋、永豐、白石、兩河、萬板、凌家等20鄉
民國24年(1935年),忠縣改屬四川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改鄉、鎮公所為聯保辦事處。設3個區24個聯保。區轄聯保
一區精忠、天塹、彭磨、巴西、福星、忠義、新生等7聯保
二區中山、太和、維新、明德、民生、新民等6聯保
三區朝陽、新中、精華、永安、太極、花欽、同仁、永寧、萬善、崇德、匯豐等11聯保
民國25年(1936年),設4個區51個聯保。區轄聯保
一區樂天、東坡、云根、?井、復興、天塹、太白、鴻鶴、曹家、烏楊、彭吉、磨子、任家、善廣、新生、巴營等16聯保
二區印山、雙河、黎場、王場、中興、順溪、涂井、汝溪、清和、趕場、金聲、黃金等12聯保
三區拔山、顯周、廟埡、白石、兩河、金永、凌云、高洞、新立、黃龍、中嶺、同桂、仁龍、精華、八德、黃欽等16聯保
四區官壩、石黃、豐收、興隆、金雞、三匯等6聯保
民國29年(1940年),復建鄉、鎮公所。撤銷樂天、東坡、云根3聯保,合并設立精忠鎮。全縣設4個區29個鄉鎮(3鎮、26鄉)。區轄鄉鎮
一區精忠鎮,天塹、鴻鶴、烏楊、任家、新生、巴營等6鄉
二區石寶、復興、黎鄉、順溪、涂井、?井等6鄉
三區拔山鎮,兩河、永豐、新立、同德、精華、花橋、黃欽等7鄉
四區官壩鎮,豐收、興隆、高洞、三匯、金雞、汝溪、趕場等7鄉
民國30年(1941年)3月,裁減一、二區,其鄉鎮由縣直轄,并配有指導員,時計有50個鄉鎮(5鎮、45鄉),740個保,7440個甲。區轄鄉鎮
縣直轄樂天、東坡、云根等3鎮,涂井、巴營、新生、善廣、任家、烏楊、鴻鶴、曹家、磨子、天塹、復興、雙河、?井、黃金、順溪、石寶、黎王、中興等18鄉
三區拔山鎮,顯周、新立、同德、仁和、中嶺、精華、黃欽、花橋、八德、永豐、凌云、白石、兩河、廟埡等14鄉
四區官壩鎮,石黃、來龍、金雞、馬灌、高洞、三匯、豐收、興隆、金聲、汝溪、清和、趕場、咸隆等13鄉
民國33年(1944年),恢復第一、二區。設4個區53個鄉鎮(6鎮、47鄉。區轄鄉鎮
一區樂天、東坡、云根等3鎮,巴營、新生、任家、善廣、鴻鶴、烏楊、曹家、太白、磨子、天塹、復興、?井、彭家等13鄉
二區石寶鎮,雙河、黎鄉、王鄉、中興、涂并、順溪、黃金、趕場、汝溪、清和、金聲等11鄉
三區拔山鎮,新立、廟埡、同德、龍橋、中嶺、長嶺、汪家、黃欽、花橋、八德、永豐、白石、兩河、凌云、周家等15鄉
四區官壩鎮,興隆、豐收、三匯、高潤、金雞、黃龍、石黃、馬家等8鄉
民國35年(1946年),設4個區50個鎮(3鎮、47鄉),733個保,7089個甲。區轄鄉鎮
一區東坡、樂天、云根等3鎮,巴營、新生、任家、善廣、鴻鶴、曹家、烏楊、磨子、天塹等9鄉
二區復興、黎王、中興、石寶、雙河、涂并、順溪、?井、黃金等9鄉
三區永豐、拔山、白石、兩河、凌云、廟埡、同德、仁和、新立、中嶺等10鄉
四區花橋、八德、精華、顯周、黃欽、官壩、石黃、金雞、來龍、馬灌、高洞、三匯、豐收、興隆、金聲、汝溪、清和、趕場、咸隆等19鄉
二、建國后沿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2月,忠縣屬川東行政公署(省級)萬縣專區,1953年起屬四川省萬縣專區(1968年改名萬縣地區,1992年改設萬縣市,1997年劃歸重慶市,改設萬縣移民開發區,2000年直屬重慶市)。1950年,由原樂天鎮全部,東坡、云根兩鎮一部分轄區合并設立城關鎮。另將東坡、云根其余部分轄區,取二鎮之首字設立東云鄉,劃歸一區管轄。設1鎮7區48鄉,727個保,7046個甲,14個段,97個居民組。區轄鄉
城關鎮
一區東云、巴營、?井、磨子、復興、天塹等6鄉
二區石寶、雙河、咸隆、涂井、順溪、黎王、中興等7鄉
三區汝溪、興隆、清和、豐收、金聲、黃金、趕場等7鄉
四區官壩、石黃、三匯、來龍、高洞、金雞、馬灌等7鄉
五區拔山、永豐、凌云、八德、廟埡、白石、花橋等7鄉
六區新立、同德、仁和、顯周、精華、黃欽、中嶺等7鄉
七區烏楊、鴻鶴、曹家、新生、善廣、兩河、任家等7鄉
1951年,鄉、鎮公所改稱鄉、鎮人民政府。廢除保甲制,改保為村,改甲為鄰。將原石寶鄉改為石寶鎮,并新增大嶺、義興、黃家3鄉,同時撤銷來龍鄉,分設泰來、黃龍兩個鄉。還新增八區、九區、城關區。時計有10個區,2個鎮,52個鄉,726個村。區轄鄉鎮
一區烏楊、天塹、磨子、曹家、鴻鶴等5鄉
二區石寶鎮,雙河、涂井、中興、黎王、咸隆等5鄉
三區汝溪、黃金、金聲、趕場、清和、大嶺等6鄉
四區官壩、三匯、豐收、興隆、石黃等5鄉
五區拔山、八德、凌云、花橋、廟埡、顯周等6鄉
六區新立、同德、精華、仁和、中嶺等5鄉
七區新生、兩河、善廣、任家、義興等5鄉
八區白石、永豐、巴營、黃家等4鄉
九區馬灌、泰來、金雞、黃龍、高洞、黃飲等6鄉
城關區城關鎮,東云、?井、順溪、復興、萬順等5鄉
1952年4月,奉川東行署令,忠縣劃為13區(不含城關區)。8月,奉川東行署令,忠縣接管豐都縣所轄洋渡、太集(今石子)兩鄉全部轄地,同時將所轄鴻鶴鄉4村至14村劃歸豐都縣。10月,奉萬縣專署批復令,將所轄黎王、中興兩鄉41村劃歸石柱縣。同月,經忠縣、豐都、墊江、萬縣四縣協商,將忠縣所轄任家鄉的紅廟、灌塘、七里、龍頭4個村和新開村的一組、八組、九組劃歸豐都縣,仁和鄉的魯家村劃歸墊江縣,中興鄉的毛磊村劃歸萬縣。同時適當調整縣內轄區。取消了原城關區,并升城關鎮為區級鎮,將東云、?井、順溪、復興4鄉劃歸十區;萬順鄉劃歸二區;石寶鎮改為石寶鄉。時計有1個鎮,13個區,53個鄉。區轄鄉鎮
城關鎮
一區烏楊、磨子、天塹、復興等4鄉
二區石寶、雙河、咸隆、涂井、萬順等5鄉
三區汝溪、趕場、清和、金聲等4鄉
四區官壩、石黃、興隆等3鄉
五區拔山、八德、凌云、廟埡等4鄉
六區新立、同德、中嶺、仁和等4鄉
七區新生、任家、義興、善廣等4鄉
八區白石、巴營、永豐、兩河、黃家等5鄉
九區馬灌、高洞、金雞、黃龍等4鄉
十區東云、順溪、?井、黃金、大嶺等5鄉
十一區三匯、豐收、泰來等3鄉
十二區花橋、顯周、精華、黃欽等4鄉
十三區洋渡、太集、曹家、鴻鶴等4鄉
1953年2月,增設雙寨、彭家、太白、萬松、九亭、白廟、碾盤、雙龍、蘇家、雙桂、普安、桂花、望水、萬板、倒灌、金龍、里仁、悅來、東巖、長嶺、同合、蒲家等鄉(原洋渡、鴻鶴兩鄉分建為洋渡、同合、蒲家三鄉)。同時將清和鄉改名新場鄉。8月,將全縣劃為1個鎮,13個區、160個鄉(即“小鄉制”)。9月正式使用新命名的鄉名稱。區轄鄉鎮
城關鎮
一區天塹、報德、桐柏、三嶺、瓦窯、烏楊、普樂、彭家、五嶺、磨子、太白、長河、白河、堰鳳、復興、徐坪、水坪等17鄉
二區平安、農山、坪山、屈家、萬順、石寶、雙河、萬松、金山、涂井、四河、曹溪、咸隆、農興等14鄉
三區家坪、趕場、衡山、九亭、富家、汝溪、石碑、太平、新場、龍灣、金聲、新式、大成、白廟等14鄉
四區青龍、官壩、石黃、六合、碾盤、四友、興隆、均房、雙龍、中伏等10鄉
五區拔山、凌云、大柏、朝陽、蘇家、廟埡、新屋、觀民、八德、白馬等10鄉
六區新立、蟠龍、同興、同德、雙桂、仁和、中嶺、龍橋、鹽井、三合等10鄉
七區新生、雨臺、善廣、黑林、桂花、鐵山、義興、白沙、任家、石燕、石龍、普安、黃泥、望水、鹿角等15鄉
八區白石、巴營、梅壩、黃家、打泉、松嶺、外壩、陳家、兩河、萬板、觀音、永豐、竹洞、金場等14鄉
九區新學、黃龍、金龍、金雞、倒灌、雙柏、高洞、高廟、馬灌、大凡、官田等11鄉
十區?井、雷家、三撫、中峰、黃土、黃金、順溪、郭家、紹溪、東云、雙橋、大嶺、和平等13鄉
十一區三匯、豐收、悅來、里仁、泰來、天店、智華、中和、廟壩、三星、義和等11鄉
十二區花橋、東巖、新華、長嶺、顯周、精華、大河、黃欽、瀝石等9鄉
十三區洋渡、蒲家、同合、曹家、太集、蘭田、柏楊、大石、金竹、石子、白坪、魚洞等12鄉
1954年3月,撤銷石寶鄉,改設石寶鎮。1955年2月,撤消原第十二區,將其所轄花橋、東巖、顯周、瀝石4鄉劃歸五區,新華、精華、長嶺3鄉劃歸六區,大河、黃欽2鄉劃歸九區。并將原十三區更名為十二區。1956年1月,將原160鄉合并為71鄉(石寶鎮并入石寶鄉)。3月,全縣劃為2個鎮(石寶鎮復建)、6個區、47個鄉,748個村。同時,區取消數字番號命名,改為按所在地命名。3月,鄉、鎮人民政府改稱鄉、鎮人民委員會。區轄鄉鎮
城關鎮
烏楊區烏楊、磨子、天塹、復興、新生、望水、任家、善廣、曹家、洋渡、石子等11鄉
石寶區石寶鎮,石寶、咸隆、涂井、坪山、雙河等5鄉
汝溪區汝溪、趕場、九亭、金聲、新場等5鄉
官壩區官壩、興隆、石黃、豐收、泰來、金雞等6鄉
白石區白石、永豐、巴營、黃家、兩河、三匯等6鄉
拔山區拔山、花橋、廟埡、新立、雙桂、中嶺、精華、馬灌、黃欽、高洞等10鄉
縣直轄東云、?井、順溪、黃金等4鄉
1957年10月,增設?井區,轄原縣直屬的4個鄉。1958年,鄉、鎮人民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58年9月,各鄉一律改稱人民公社。石寶鎮和石寶鄉合并為石寶人民公社,城關鎮和?井、東云、黃金、順溪等鄉合并為東風人民公社。11月,縣民政科向省、地民政廳(科)報告忠縣成立人民公社的情況時稱:已將石寶、汝溪兩區合并為石汝區,區公所設在汝溪場。1959年6月,萬縣專署民政科在對區鄉行政區劃的校正中稱:忠縣為7個區,2個鎮,47個公社,石寶鎮和石寶公社分開,?井區仍轄?井、東云、順溪、黃金4個公社。6月,忠縣縣委、縣人委在217號文聯合通知中稱:經地委批準,將石汝區分開為2個區。其區名及行政區劃,照原來不變。1960年10月,成立新生、新立2個區。劃出烏楊區的新生、望水、任家、善廣4個公社歸新生區,劃出拔山區的新立、雙桂、中嶺、精華4個公社歸新立區。1961年4月,成立馬灌區,并新增蒲家、同合、太集、義興、碾盤、雙龍、黃龍、同德、顯周、八德、大嶺等11個公社,撤銷石寶鎮。城關鎮建蔬菜大隊,轄4個生產隊。全縣1個鎮,10個區,58個公社,775個大隊,6670個生產隊,7個居委會,48個居民組。區轄公社
城關鎮
新生區新生、任家、義興、望水、善廣等5公社
烏楊區烏楊、曹家、洋渡、石子、藺家、同合、太集、復興、磨子、天塹等10公社
石寶區石寶、坪山、涂井、咸隆、雙河等5公社
汝溪區汝溪、九亭、金聲、趕場、新場等5公社
官壩區官壩、豐收、石黃、興隆、碾盤、雙龍等6公社
馬灌區馬灌、黃龍、金雞、黃欽、高洞等5公社
新立區新立、同德、雙桂、中嶺、精華等5公社
白石區白石、兩河、巴營、黃家、永豐、三匯、泰來等7公社
拔山區拔山、顯周、花橋、八德、廟埡等5公社
?井區?井、東云、順溪、大嶺、黃金等5公社
1962年3月,增設三匯、東溪2個區和東溪、百安、廣興、白廟、倒灌、長嶺、凌云、紅星、里仁、金龍、萬板、紹溪等12個公社。從此,忠縣區、社數目穩定,計有1個鎮,12個區,70個公社,787個大隊,7640個生產隊,7個居委會,48個居民小組。區轄公社
城關鎮
新生區新生、任家、義興、望水、善廣等5公社
烏楊區烏楊、曹家、蒲家、洋渡、石子、同合、太集等7公社
東溪區東溪、復興、磨子、天塹等4公社
石寶區石寶、坪山、涂井、咸隆、雙河、百安等6公社
汝溪區汝溪、九亭、金聲、趕場、廣興、白廟、新場等7公社
官壩區官壩、豐收、雙龍、石黃、興隆、碾盤等6公社
馬灌區馬灌、黃龍、金雞、黃欽、倒灌、高洞等6公社
新立區新立、同德、雙桂、中嶺、長嶺、精華等6公社
拔山區拔山、顯周、花橋、八德、凌云、廟埡等6公社
三匯區三匯、紅星、里仁、金龍、泰來等5公社
白石區白石、萬板、兩河、巴營、黃家、永豐等6公社
?井區?井、東云、順溪、大嶺、黃金、紹溪等6公社
1968年,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復名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81年6月,萬縣地區行政公署1號通告稱:為避免一個地區內地名的重復,決定將忠縣原城關鎮改為忠州鎮,原雙河公社改為萬金公社,原趕場公社改為野鶴公社,原興隆公社改為興峰公社,原雙龍公社改為雙豐公社,原長嶺公社改為長崗公社,原紅星公社改為智華公社。1984年,各公社改為鄉,復建鄉、鎮人民政府。同年,撤銷烏楊鄉,設立烏楊鎮;撤銷石寶鄉,設立石寶鎮;撤銷洋渡鄉,設立洋渡鎮;撤銷拔山鄉,設立拔山鎮。1985年,撤銷汝溪鄉,設立汝溪鎮;撤銷東云鄉,并入忠州鎮。至此,全縣有12個區公所、1個區級鎮(忠州鎮),69個普通鄉、鎮(5鎮、64鄉)。 區公所區公所管轄鄉鎮
忠州鎮備注:忠州鎮雖從隸屬關系上屬于?井區,但在實質上獨立,相當于一個單獨的區
新生區新生、望水、善廣、任家、義興5個鄉
烏楊區烏楊、洋渡2鎮,蒲家、同合、曹家、太集、石子5個鄉
東溪區東溪、磨子、天塹、復興4個鄉
石寶區石寶鎮,百安、萬金、咸隆、涂井、坪山5個鄉
汝溪區汝溪鎮,野鶴、新場、白廟、金聲、廣興、九亭6個鄉
官壩區官壩、石黃、雙豐、碾盤、豐收、興峰6個鄉
馬灌區馬灌、倒灌、高洞、黃龍、金雞、黃欽6個鄉
新立區新立、同德、雙桂、中嶺、長崗、精華6個鄉
拔山區拔山鎮,花橋、顯周、廟埡、八德、凌云5個鄉
白石區白石、永豐、兩河、萬板、巴營、黃家6個鄉
三匯區三匯、智華、里仁、金龍、泰來5個鄉
?井區?井、順溪、大嶺、黃金、紹溪5個鄉
1992年10月,實施“撤區并鄉”、“撤鄉并鎮”,撤銷12個區公所,忠州鎮由區級鎮降為普通鎮,將69個鄉、鎮(5鎮、64鄉)調整為42個(23個鎮、19個鄉):撤銷任家鄉、義興鄉,以任家鄉與義興鄉大部合并設立任家鎮;撤銷新生鄉,與義興鄉4村合并設立新生鎮;撤銷東溪鄉、天塹鄉,以東溪鄉大部與天塹鄉合并設立東溪鎮;撤銷永豐鄉、凌云鄉,合并設立永豐鎮(劃入拔山片區)。撤銷顯周鄉、八德鄉,以及凌云鄉的部分村,并入拔山鎮;撤銷馬灌鄉、倒灌鄉,合并設立馬灌鎮;撤銷?(甘)井鄉、順溪鄉,合并設立?(甘)井鎮。撤銷復興鄉,與東溪鄉3村合并設立復興鎮;撤銷野鶴鄉,設立野鶴鎮;撤銷官壩鄉、碾盤鄉,合并設立官壩鎮;撤銷石黃鄉、雙豐鄉,合并設立石黃鎮;撤銷金雞鄉、黃龍鄉,合并設立金雞鎮;撤銷新立鄉、中嶺鄉,合并設立新立鎮;撤銷雙桂鄉、同德鄉,合并設立雙桂鎮;撤銷花橋鄉、顯周鄉,合并設立花橋鎮;撤銷三匯鄉、金龍鄉、里仁鄉、智華鄉,合并設立三匯鎮;撤銷白石鄉、萬板鄉,合并設立白石鎮;撤銷黃金鄉、紹溪鄉,合并設立黃金鎮。撤銷白安、萬金2鄉,并入石寶鎮。撤銷八德鄉,并入拔山鎮。撤銷九亭、白廟2鄉,并入汝溪鎮。撤銷太集鄉,并入烏楊鎮。撤銷蒲家、同合2鄉,并入洋渡鎮。轄23個鎮、19個鄉(望水、善廣、曹家、石子、磨子、涂井、咸隆、新場、金聲、豐收、興峰、高洞、黃欽、精華、廟埡、泰來、巴營、兩河、大嶺)。1992年,經調查,三峽工程將淹沒忠縣土地102平方公里,涉及12個鄉鎮、129個行政村,需要動遷55446人(其中城鎮人口2.08萬人)。老縣城被淹沒,新縣城北靠東移。2001年3月,拔山鎮政府駐地由拔山寺遷至大梨村11組張家山。2002年12月,撤銷磨子鄉,設立磨子土家族鄉。2003年8月,涂井鄉政府駐地由紅赤村遷至龍灘村咸水壩。2006年2月,實施新一輪“撤鄉并鎮”,撤銷13個鄉、1個鎮,將現有的42個鄉鎮(23個鎮、19個鄉)調整為28個(22個鎮、6個鄉):撤銷望水鄉,并入新生鎮;撤銷曹家鄉,并入烏楊鎮;撤銷新場鄉,并入野鶴鎮;撤銷咸隆鄉,大部并入石寶鎮(白寺村并入野鶴鎮);撤銷豐收鄉,并入官壩鎮;撤銷高洞鄉、黃欽鄉,并入馬灌鎮;撤銷精華鄉,并入新立鎮;撤銷廟埡鄉,并入拔山鎮;撤銷兩河鄉,并入白石鎮;撤銷巴營鄉,大部并入白石鎮(梅壩、馬嶺2村并入忠州鎮,東風村并入黃金鎮);撤銷泰來鄉,并入三匯鎮;撤銷大嶺鄉,并入黃金鎮;撤銷甘井鎮,大部并入忠州鎮(巴蕉、甘田2村并入黃金鎮)。2008年7月,重慶市政府批準:將忠縣白石鎮尖峰村整體調整至善廣鄉,將官壩鎮五里村1-4組調整至黃金鎮黃土村。2008年,時任忠縣縣委書記(杜和平)提出:“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可以探索將鄉鎮政府改設為街道辦事處”,未果。2010年,忠州鎮常住人口達13.7萬人。 2010年10月,重慶市政府批準:將忠縣東溪鎮普樂村劃歸烏楊鎮管轄,花橋鎮顯周村6組劃歸拔山鎮管轄。
忠縣區劃圖至2013年,忠縣轄22個鎮、6個鄉:忠州鎮、新生鎮、任家鎮、烏楊鎮、洋渡鎮、東溪鎮、復興鎮、石寶鎮、汝溪鎮、野鶴鎮、官壩鎮、石黃鎮、馬灌鎮、金雞鎮、新立鎮、雙桂鎮、拔山鎮、花橋鎮、永豐鎮、三匯鎮、白石鎮、黃金鎮、善廣鄉、石子鄉、磨子土家族鄉、涂井鄉、金聲鄉、興峰鄉。 至2014年11月,忠縣轄2個街道、21個鎮、6個鄉。 忠州街道忠州街道位于忠縣東部,瀕臨長江北岸,是縣政府駐地。轄15個社區和6個村,街道辦事處駐巴王路18號。 景點有漢代古建筑丁房雙闕、白公祠。 白公街道白公街道,轄4個社區和6個村。街道辦事處駐曼子路10號。
忠縣長江大橋新生鎮新生鎮位于忠縣中南部,瀕臨長江北岸,距縣城19千米。轄2個社區和11個村,鎮政府駐新生場1號。 省道忠(縣)豐(都)公路過境,水路長江設有客貨碼頭。 任家鎮任家鎮位于忠縣南部,瀕臨長江北岸,距縣城27千米。面積71.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省道忠(縣)豐(都)公路過境。 烏楊鎮烏楊鎮位于忠縣東南部,瀕臨長江南岸,距縣城20千米。面積101平方千米。轄3個社區和16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石(柱)路連接。水路長江設有客貨碼頭。洋渡鎮洋渡鎮位于忠縣南部,瀕臨長江南岸,距縣城45千米。面積78.1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9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石(柱)路連接,水路長江設有客貨碼頭。
三峽橘海東溪鎮東溪鎮位于忠縣東部偏南,長江南岸,距縣城10千米。面積49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省道忠(縣)石(柱)公路過境。 復興鎮復興鎮位于忠縣東部,瀕臨長江南岸,距縣城18千米。面積43.7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和7個行政村。省道忠(縣)石(柱)公路過境。水路長江設有客貨碼頭。 石寶鎮石寶鎮位于忠縣東北部,瀕臨長江北岸,距縣城38千米。面積32.9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18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萬(縣)路連接,水路長江設有客貨碼頭。 汝溪鎮汝溪鎮位于忠縣東北部,距縣城36千米。面積92.8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省道忠(縣)萬(縣)公路過境。 野鶴鎮野鶴鎮位于忠縣東北部,距縣城45千米。面積27.1平方千米。轄11個行政村。萬忠公路過境。 官壩鎮官壩鎮位于忠縣北部,距縣城41千米。面積34.1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13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梁(平)路連接。
忠縣橘海新貌石黃鎮石黃鎮位于忠縣北部,距縣城47千米。面積53.3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梁(平)路連接。 馬灌鎮馬灌鎮位于忠縣西部,距縣城55千米。面積114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墊(江)路連接。 金雞鎮金雞鎮位于忠縣西北部,距縣城68千米。面積74.6平方千米。轄10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梁(平)、忠(縣)墊(江)路連接。 新立鎮新立鎮位于忠縣西部,距縣城61千米。面積116平方千米。轄2個社區和17個行政村。省道忠(縣)墊(江)公路過境。 雙桂鎮雙桂鎮位于忠縣西部,距縣城70千米。面積48.7平方千米。轄11個行政村。省道忠(縣)墊(江)公路過境。 拔山鎮拔山鎮位于忠縣西部,距縣城51千米。面積157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21個行政村。省道忠(縣)墊(江)公路過境。花橋鎮花橋鎮位于忠縣西部,距縣城58千米。面積45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墊(江)路連接。 永豐鎮永豐鎮位于忠縣中部,距縣城38千米。面積54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8個行政村。省道忠(縣)墊(江)公路過境。
忠縣城區新貌三匯鎮三匯鎮位于忠縣西北部,距縣城40千米。面積23.1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19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墊(江)、萬忠路連接。 白石鎮白石鎮位于忠縣中部,距縣城29千米。面積149平方千米。轄1個社區和18個行政村。省道忠(縣)墊(江)公路過境。 黃金鎮黃金鎮位于忠縣中部偏東,距縣城14千米。面積107平方千米。轄18個行政村。省道忠(縣)梁(平)、萬忠公路過境。 善廣鄉善廣鄉位于忠縣西南部,距縣城35千米。面積47.9平方千米。轄6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豐(都)路連接。石子鄉石子鄉位于忠縣東南部,方斗山脈北麓,距縣城47千米。面積41.6平方千米。轄5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石(柱)路連接。
煙波皇華城磨子土家族鄉磨子土家族鄉位于忠縣東南部,距縣城28千米。面積30.9平方千米。轄7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忠(縣)石(柱)路連接。 涂井鄉涂井鄉位于忠縣東北部,距縣城30千米。面積77.2平方千米。轄11個行政村。公路與省道萬忠路連接。興峰鄉興峰鄉位于忠縣北部,距縣城29千米。面積35.1平方千米。轄5個行政村。省道忠(縣)梁(縣)、萬忠公路交會處。金聲鄉金聲鄉位于忠縣北部,距縣城44千米。面積35.4平方千米。轄8個行政村。公路與萬忠路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