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图清纯唯美-亚洲色图日本-亚洲色图日韩-亚洲色图色-亚洲色图首页-亚洲色图偷

登錄 QQ 注冊 我的訂單 投訴建議 幫助中心 手機版
收藏本站

您好,歡迎光臨國內領先的12306網上訂火車票官網--114票務網!

火車票預訂手機版
政府網站查詢
云搶票客戶端
當前位置:114票務網 > 政府網 > 陜西政府網 > 西安政府網 > 未央政府網
中文名:

未央區政府網

官網:
www.weiyang.gov.cn
地址:
張家堡街道龍首北路西段1號
車牌:
陜A
區號
029-86235456
百度分享
分享到:

未央區政府介紹

西安市未央區位于西安城區北郊、西安城六區之一、 是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城市中心區,是二十一世紀的“浦東新區”。 和西安市城市規劃“大九宮”格局的核心之地、西安市人民政府駐地。 地理位置北緯34°14'50"~34°26'22",東經108°47'08~109°02'21"。轄區東至灞河,與灞橋區為鄰;西依漆渠河,與咸陽市秦都區交界;南隔龍首北路,與新城區、蓮湖區毗連;北臨渭水,與高陵縣、咸陽市隔河相望;西南部與雁塔區、長安區接壤。未央區土地總面積262.14平方公里。 未央區名源自境內漢未央宮遺址,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下轄10個街道辦事處,總人口80余萬。2010年躋身新中國60年縣域經濟最具投資潛力十大縣市。歷史上先后有秦、漢、唐等11個王朝建都未央。 未央區境內有國家級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咸新區灃東新城和浐灞生態區。地理環境編輯區域位置

西安市未央區毗鄰城區,位于西安市北郊,地理坐標北緯34°14′50"~34°26′22",東經108°47′08"~109°02′21"。轄境東至浐河、灞河,與灞橋區為鄰;西臨漆渠河,與咸陽市交界:南隔龍首北路,與新城區、蓮湖區毗連;北依渭水,與高陵縣、咸陽市隔河相望;西南部與雁塔區、長安區接壤。土地總面積262.14平方公里。

地質地貌

西安地區位于華北地臺西部的渭河斷陷。斷陷西部為渭河凹陷區。

渭河平原未央區地處渭河凹陷區的西安凹陷帶?;诪橹性沤缙瑤r及燕山期花崗巖?;鶐r上覆蓋沉積有5500~6000米的巖屑。其上為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積物,巖性為以沙卵礫石為主的粗粒沉積和以致密的黃土為主的土狀堆積,厚度在400米以上。其來源以沖積、洪積和風積為主,也有冰川沉積。 未央區的地貌類型屬渭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未央區分4個地貌單元,由北向南,依次為河漫灘及一、二、三級階地。最高點位于三級階地上的廣大門村和孫家灣村附近,高程411米。最低點在草灘鎮賈家灘村北的渭河灘上,高程364.30米。西部河漫灘和一級階地非常開闊,東部階地緊湊高聳。二、三級階地東高西低,河漫灘與一級階地轉為西高東低。

自然氣候

未央區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關中盆地中部的渭河沖積平原,地勢平坦,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3℃。未央區春季常有寒潮霜凍,風速較大,多浮塵,常有春旱出現;夏季多雨,盛夏易伏旱;初秋多連陰雨,氣溫下降快,晚秋多晴朗天氣,秋高氣爽;冬季氣候寒冷,干燥少雨。境域幅員不大,氣候地區性差異較小。

春季:每年一般從2月20日至5月2日,約72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個階段。2月20日至3月10日為初春,日平均氣溫3℃~7℃,地面解凍,垂柳發芽,野草返青,蜂出巢,迎春花、榆樹、梅花、毛白楊依次發芽開花。3月11日至4月9日為仲春,日平均氣溫7℃~10℃,山桃始花,加拿大楊、垂柳、玉蘭、杏樹次第開花,垂柳、牡丹、柿樹、加拿大楊、槐樹依次展葉。4月10日至5月2日為季春,日平均氣溫12℃~17℃,終霜,牡丹、紫藤、構樹、刺槐次第開花,綠樹成蔭,柳絮飛揚。

夏季:每年一般從5月3日至9月12日,約133天。入夏的標志為刺槐盛花。5月3日至6月14日為初夏,日平均氣溫18℃~25℃,此時芍藥、苦楝、柿樹、石榴、臭椿、棗樹依次開花,蚊蠅出現,冬麥成熟。6月15日至8月16日為仲夏,日平均氣溫達25℃以上,合歡樹始花為進入仲夏的標志,蟬始鳴,合歡、女貞、梧桐次第始花。8月17日至9月12日為季夏,日平均氣溫從26℃漸降至20℃,日夜溫差增大,樹木生長漸緩,果實種子陸續成熟,桂花開花。

秋季:每年一般從9月13日至11月14日,約63天,分初秋、仲秋兩個階段。9月13日至10月11日為初秋,進入初秋的物候標志為核桃成熟,日平均氣溫由20℃漸降至14℃,蟬終鳴,梧桐、合歡、側柏、泡桐種子成熟,苦楝、棗樹、榆樹樹葉開始變色。10月12日至11月14日為仲秋,野菊開花為進入仲秋的物候標志。期間,日平均氣溫由14℃漸降至10℃,棗樹、柿樹、榆樹、牡丹葉子完全變色,女貞種子成熟,出現早霜,后期核桃、柿樹落葉,野草開始枯黃,蚊子藏匿越冬。

冬季:每年自11月15日始入,至翌年2月19日終止,約97天,分初冬、隆冬兩個階段。11月15日~25日為初冬,柿樹葉落盡為進入初冬的物候標志,日平均氣溫由10℃漸降至5℃,百蟲蟄伏,石榴、毛白楊、牡丹、梧桐、合歡、玉蘭、榆樹、刺槐、桑樹枯葉相繼落盡。11月26日至翌年2月19日為隆冬,進入隆冬的物候標志是垂柳樹葉落盡,日平均氣溫由4℃漸降至0℃以下,地面結冰,土壤凍結。

未央區太陽總輻射平均46.46×10焦耳/(平方米·年),其中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生理輻射23.65×10焦耳/(平方米·年)。太陽總輻射1966年最多,為50.76×10焦耳/(平方米·年);1980年最少,為41.03×10焦耳/(平方米·年)。未央區≥10℃期間的太陽總輻射占年總量的70.2%;≥20℃期間的太陽總輻射占年總量的38.4%;日平均氣溫<0℃的無效輻射占年總量的9.3%。

資源編輯水資源

未央區在西安市的位置未央區水資源總量70.0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95.97%,地下水占4.03%。水資源可利用量4.14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5.91%。水資源可利用量中,地表水可利用量占48.79%,地下水可開采量占51.21%。

土地資源

未央區土地總面積262.14平方公里,土地資源自然類型屬沖積平原。未央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灌溉條件好,農業生產基本條件優越,在六七十年代是西安市郊區的糧食主產區。80年代后,多種經營迅速崛起,蔬菜、雜果、魚類產量驟增,成為主產糧、菜、果、魚的城市近郊區。惟河漫灘地下水位高,土壤含沙量大,肥力低,易受洪澇災害,作物產量低而不穩。

地熱資源

未央區域內深層儲熱層是西安—臨潼—渭南地熱異常區的一部分,區內地下斷裂特別發育,地熱異常區多與大斷裂發育方向一致。區內地下熱水深層儲熱層,多屬第三系戶縣群的白鹿原組含水層,以砂巖為主,厚度350~750米。其中,含水豐富的儲熱層厚度占10%~31%,水溫可達50℃~100℃,礦化度高。

沙石資源

未央區境內浐河、灞河沙石資源質地堅硬,產量豐富。據馬渡王站實測,多年平均輸沙量354萬噸,最大含沙量950公斤/米,最小含沙量為零。灞河上游大多處于火成巖與變質巖山區,未央區內沉積的沙石多為石英巖類,含泥量少,質地堅硬,遠銷河南、甘肅等地,屬優質建筑沙石資源,年可開采量平均60萬立方米。因實際開采量過大,超過了河流洪水的搬運沉積能力,致使河床不斷下降。

行政區劃編輯未央區轄張家堡、大明宮、辛家廟、徐家灣、譚家、草灘、未央湖、漢城、未央宮、三橋、六村堡11個街道辦事處。 未央區行政區劃街道辦直轄

張家堡街道10個社區(二府莊社區、方新社區、聯合社區、玄武路社區、棗圓南嶺社區、緯二十九街社區、張家堡社區、興隆園社區、文景社區、五龍湯社區),6個居委會(北康居委會、王前居委會、南李居委會、鹽東居委會、康城社區、翁家居委會),7個村委會(方家村、南康村、肖家村、二府莊村、紅色村、尤家莊村、鹽西村)

三橋街道11個社區(三橋火車站社區、建章路社區、三橋街社區、阿房四路社區、新西北社區、武警路社區、西戶路社區、紅光路社區、西紡社區、和平社區、天臺路社區),25個村委會(三橋村、五一村、車劉村、楊何村、南何村、張萬村、賀家村、石家村、藺高村、東凹里村、西凹里村、肖里村、和平村、西圍墻村、巨家莊村、趙家堡村、阿房宮村、車張村、閆十村、小蘇村、后圍寨村、新店村、雙呂村、孫圍墻村、新軍村、北沙口村)

辛家廟街道7個社區(重型機器廠社區、煤礦機械廠社區、重研所社區、東元路社區、工業學校社區、新廣路社區、辛家廟社區),5個村委會(劉北堡村、辛家廟村、劉南堡村、新房村、廣大門村)

徐家灣街道2個社區(西航社區、徐家灣社區),8個村委會(河址西村、張千戶村、聯合村、紅光村、袁雒村、北晨村、新光村、薛家寨村)

大明宮街道5個社區(太華路社區、雅荷社區、鐵路小區社區、連心社區、錦園新世紀花園社區),2個居委會(孫家灣居委會、十里鋪居委會),7個村委會(曹家廟村、楊家莊村、井上村、剛家寨村、炕底寨村、東前進村、先鋒村)

譚家街道4個社區(譚家社區、渭濱街社區、紅旗社區、百花園社區),百花居委會,9個村委會(紅旗村、團結村、帽耳冢村、三家莊村、譚家村、十里鋪村、趙村、呼沱寨村、紅方紅村)

六村堡街道4個社區(六村堡社區、石化社區、長慶建工社區、現代農業社區),42個村委會(中官亭村、后所寨村、東席村、西席村、中營村、師道口村、唐家村、曹家堡村、關廟村、相小堡村、袁家堡村、相家巷村、六村堡村、閆家村、南皂河村、北皂河村、八興灘村、泥河村、二府營村、新民村、西坡村、杜家村、沙河灘村、師家營村、鄭家村、西賀村、東賀村、西柏梁村、東柏梁村、孟家村、八家灘村、焦家村、夾城村、民婁村、鐵鎖村、黃家莊村、南徐村、北徐村、何家寨村、周家堡村、施家寨村、竇寨村)

未央宮街道3個社區(朱宏路社區、青門新區社區、棗園安居社區),董家居委會,24個村委會(范北村、范南村、棗園村、馬呼沱村、大白楊東村、大白楊西村、小白楊村、閣老門村、東唐村、西唐寨村、講武殿北村、講武殿南村、張家巷村、李下壕村、李上壕村、東葉村、西葉村、東張村、東馬村、西馬村、大劉村、天錄村、周河灣村、蘆家口村)

漢城街道2個社區(海紅社區、長樂西苑社區),6個居委會(三九居委會、蔡家居委會、楊家居委會、北李居委會、南黨居委會、劉家居委會),33個村委會(東楊善村、郭家村、賈家村、雷寨村、羅寨村、樊寨村、東查村、中查村、西查村、南玉豐村、北玉豐村、朱宏村、西楊善村、樓閣臺村、青東村、青西村、龐馬村、店子村、張道口村、吳高墻村、三官廟村、東長吊村、西長吊村、麻什字村、北黨村、全家村、惠東村、惠西村、高南村、高北村、高中村、席王村、東營村)

草灘街道6個村委會(東三村、東四村、東五村、李家街村、韓家灣村、柳林村),6個社區(草鎮社區、華山分廠社區、草二社區、長樂東苑社區、呂小寨社區、草一社區)

未央湖街道19個村委會(王家棚村、牛王廟村、馮家灘村、賈家灘村、陳家村、后村、王家堡村、八家村、景家村、新房村、草店村、湖北莊村、小灘村、蘇家村、夏家村、上莊村、北錢村、蘇席村、鄭家寺村),5個社區(長慶未央湖花園社區、文家社區、老洼灘社區、杜家堡社區、湖濱花園社區)

交通編輯

未央區北二環立交西安地處中國中西部兩大經濟區域的結合部,是西北地區通往西南、中原、華東和華北的門戶和交通樞紐。 未央區是西安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必經之地。 未央距西安咸陽國際航空港8公里,地鐵1號線、2號線穿境而過,區域內西安鐵路北客站為亞洲最大的鐵路客運站,隨著全國高速鐵路網的逐步形成,實現由西安1小時到寶雞、2小時到鄭州、3小時到武漢、4小時抵北京、5小時到上海的發展目標。航空:在西安十三個區縣中,未央區距西安咸陽國際航空港最近,僅8公里。快速便捷的機場高速一號線、二號線穿境而過。

西安地鐵二號線在未央區通車鐵路:2011年1月11日,全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西安北站在未央建成使用, 銜接隴海、西康、包西、西南、侯西五條干線鐵路,承擔西安大部分中、高速列車的始發終到作業,成為西安新的人流、物流集散地;鄭西客運專線全線貫通,西安鐵路運輸實現4小時抵(北)京、5小時入(上)海,與東部經濟圈快速對接。 公路:未央西接西(安)寶(雞)高速,北連西(安)銅(川)高速,東臨西(安)閻(良)、西(安)潼(關)高速,市際、省際公路交通便捷。 地鐵:西安地鐵1號線 、西安地鐵二號線、 西安地鐵三號線(在建),西安地鐵4號線(在建)穿境而過。

人口編輯

6000年以前,未央區已有人類繁衍生息。 西安解放后域內人口迅猛增加。1957年開始提倡計劃生育。1961年國家經濟困難時期人口下降。1963年國民經濟恢復,人口開始回升?!拔幕蟾锩背跗?,人口持續增長。1971年,國家重提計劃生育,并不斷加大工作力度,人口增長勢頭逐步得到控制。至1993年底,未央區人口增至338144人,較1949年增長2.8倍。人口自然增長率10.81‰,較1949年減少27.99個千分點。 據《西安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未央區人口806811人。2012年末,未央區常住人口81.46萬人,出生率10.88‰,死亡率5.47‰,自然增長率5.41‰。總戶數174760戶,戶籍人口555430人,比上年末增加18081人,增長3.4%。

政治編輯1950~1953年,未央區屬長安縣(今長安區)和西安市第十一區管轄的鄉、鎮均采取協商推薦和逐步擴大代表選舉范圍的辦法,產生人民代表,參加所屬鄉、鎮和縣、區召開的各界人民代表會議,聽取和審議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代行人民代表大會部分職權。根據會議決議,區、鄉(鎮)人民政府發動群眾開展土地改革、抗美援朝、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等運動。 1954年,未央區各鄉鎮普遍召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正副鄉鎮長和委員,并選舉出席區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5年1月,草灘區召開首屆人民代表大會,開始行使人民代表大會全部職權。 1955年1月至1965年10月,未央、草灘兩區人民代表大會共召開過5屆17次,按有關法律規定行使職權。歷屆人民代表大會前的各項籌備工作,會后代表的視察、檢查活動,大會決議的貫徹落實,由區人民政府(人民委員會)組織實施。 在1965年10月至1980年3月的近15年間,因受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干擾破壞,西安市郊區僅召開過第六屆、第七屆兩次代表會議。各項工作受到嚴重影響。1979年后,政府工作逐步走上正軌。1980年4月至1993年末,區人民代表大會共召開6屆16次會議。1981年1月,設立未央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結束了以前由行政機關召集區人民代表大會并負責區人代會閉會期間日常工作的狀況,強化了人民代表大會的權力。 區委書記:楊廣亭;政府區長:吳智民

經濟編輯綜合

2005年,未央區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01.73億元(在地),人均生產總值達到20000元(在地),地方財政收入達到3.08億元(區屬),“十五”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幅度為16.3%、24.26%;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達到2億元、67.5億元、32億元(在地),三次產業比重為2∶66.5∶31.5(在地),非公有制經濟占總量的60%(區屬)。2010年,生產總值完成403.89億元,總量比“十五”末翻一番,在西安市十三區縣中排名上升到第二位,“十一五”年均增長16.2%,人均生產總值達到54872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4.46億元,是2005年的4.69倍;連續三年入圍陜西省城區經濟社會發展“五強區”。

農業

未央區地處渭河沖積平原,未央區分為河漫灘和一、二、三級階地等四個地貌單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屬大陸性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適宜多種作物生長。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水稻、大豆、紅薯也有種植。經濟作物有蔬菜、油菜和少量藥材、棉花、花生。未央區按地理位置、土壤類型和水利條件等自然因素分為兩個農作物區:北部及東部沿河灘地為糧菜瓜果區;中、南部為糧菜區。 1951年土地改革后,轄區農民走上農業互助組的道路,農業生產得到穩步發展。1956年農業總產值2579萬元,是1949年的1.9倍;糧食總產量4.48萬噸,比1949年增長1.07倍;糧食畝產254.3公斤,是1949年的2.14倍。同期,耕畜也增長30.4%。1958~1960年,農田基本建設取得較大成績,對農業生產起到奠基作用。但由于受急于求成錯誤的嚴重干擾,1961~1962年,農業生產連續大幅度下降,未央區農業總產值1961年比1960年下降23.17%,1962年又比1961年下降8.75%,甚至比1953年還低4.5%,使農業總體水平倒退了9年。1963年,未央區農業生產在調整中得到恢復。1965年農業總產值比1960年增長3.9%。1967年,“文化大革命”“左”的錯誤波及轄區農村,農業總產值又比1966年下降7.24%。1968年,農業生產仍徘徊不前。1970年,境內7個人民公社貫徹北方地區農業會議精神,開展農田基本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總產值又有所上升。1971年農業總產值較上年增長25.60%。1972~1979年,農業生產總產值徘徊在4000萬~4500萬元之間。80年代前期,連陰雨和洪澇災害頻繁,農業生產下降。1983年農業總產值比1979年下降13.12%。1984年后,農業生產逐年快速增長。至1993年,糧食總產66189噸,畝產612.6公斤,農業總產值7362萬元,分別比1983年增長26.48%、17.54%和103.71%。農業總產值年遞增率7.37%。 建國后的44年中,未央區農業內部結構日趨合理,各業產值不斷上升。1949年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占93.50%,牧業占5.84%,林、副、漁業不到1%。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除種植業比重稍有增加外,其他各業變化甚微。嗣后,種植業比重不斷下降,其他各業均有上升。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未央區人民政府對農業經濟內部結構進行調整,牧業和漁業比重增長較快,種植業比重進一步下降。 至1993年,各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占比重:種植業72.51%,畜牧業18.68%,漁業4.67%,副業2.50%,林業1.64%。曷1949年相比,種植業減少21個百分點,畜牧業、漁業、副業和林業分別增加12.84、4.67、1.92和1.57個百分點。 2012年,未央區實現農業總產值36525萬元,同比增長-7.6%,其中:農業產值21321萬元、林業產值13萬元、畜牧業產值10761萬元、漁業產值2363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2067萬元。

工業

西周時,位于今未央區西部的“雙子城”(豐鎬二京)——主要為貴族服務的奴隸工匠中心已經形成。 兩漢時期,今未央區轄地手工業已相當發達。東漢末年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戰亂不休,手工業被破壞殆盡。唐代,現境大部為禁苑。宋代農戶無幾。明、清兩朝,境內村落雖與日俱增,但多以務農為主,手工業均為自給性家庭副業。 民國十六年(1927年),未央區域內始有村民興辦的機器工業。 西安解放后,域內手工業日漸興起,1950年有各類手工業工場作坊300多家。 1955年,第一個商辦工業企業——漢城釀造廠在手工業合作化運動中建立。在1958年的工業“大躍進”中,現轄區各人民公社相繼辦起一批紡織、農機、建材和縫紉工業企業。至1959年末,工業總產值由1956年的15萬元增至456萬元。1960年,區人委貫徹中央、省、市指示,清理整頓社隊工業,壓縮非農業占用勞力,加強農業第一線,絕大多數社隊工業解散。1961年未央區工業總產值降至195萬元。1963年,國民經濟在調整中恢復、發展,未央區社隊工業也有較大發展。但由于未央農業機械廠等4個骨干企業收歸市有關部門管理,未央區工業總產值較上年減少兩萬元。 1965~1969年,未央區域內工業生產在社會動蕩中緩慢發展。1970年,各人民公社貫徹國務院北方農業會議關于建立農業機械修造網的精神,大辦農機修配企業。1971年,工業總產值較1963年的313萬元增長2.6倍。1980年,未央區建置恢復。年末,未央區有工業企業22個,總產值3738萬元。其中區直工業697萬元,占18.65%;社隊、街道工業3041萬元,占81.35%。1984年,未央區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帶動未央區工業迅猛發展。工業企業數增至1340家,總產值由6582萬元增至1億3220萬元。鄉街工業產值在未央區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也由上年的86.64%上升到91.38%。1985年后,未央區工業總產值以34.5%的速度逐年遞增。 1993年,未央區有工業企業2664家,職工58438人,工業總產值19億0408萬元。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在三橋興建的長安機廠三橋車輛場,西安解放后更名為鐵道部西安車輛工廠,為現境最早的駐區國營工業企業。從50年代始,境內陸續興建一批國營大、中型工業企業,至1993年,駐區工業企業增至近70家,職工人數增至67827人。工業產值達21億8996萬元。 “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達到20.4%和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躍升至西安市十三區縣首位。2012年,未央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57家,完成工業總產值650.20億元,同比增長19.7%。實現工業增加值189.8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64.34億元,增長9.1%;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25.54億元,增長7.9%。

財政

1949年5月至1957年,未央區各項收入全數上繳,支出向上級報領。1958年開始建立區級財政,實行“以收定支、三年不變”的體制。1959年1月至1963年,財、稅機構合一,市對區實行“收支掛鉤,總額分成,一年一定”的體制,留區比例為74%。1965年10月財政收支由西安市郊區財政科統管。1977年建立人民公社一級財政,實行“以收定支,收支掛鉤,超收分成,支出節余歸社”的辦法。 1980年4月,西安市對未央區實行“分灶吃飯”,財政收入范圍是區屬企業上繳部分、區征收的工商各稅、農業稅和其他收入。其中房產稅、地產稅、車船使用稅、屠宰稅、特種消費行為稅5種地方稅作為固定收入全部留區。工商稅作為調劑收入,按54%留區。區財政支出包括區內基本建設投資、支援人民公社支出、區辦“五小”(小化肥、小水泥、小鋼鐵、小機械、小煤炭)企業補助、區級農田水利事業費、行政事業費和其他支出。包干比例,因未央區支出大于固定收入,除固定收入全部留區外,調劑收入按54%留成。1984年1月,將“分類分成”體制改為“總額分成”辦法,留區比例為74%,超收部分市、區五五分成。1985年1月,按國務院決定實行“劃分稅種,核定收支,分級包干”(簡稱“劃分稅種、分灶吃飯”)的財政新體制后,核定區財政固定收入包括集體企業(市以上企業除外)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國營企業獎金稅、契稅、房地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屠宰稅、牲畜交易稅、集市交易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征收區及其以下企業部分,全部上解)、稅款滯納金、農業稅和區級單位的其他收入:區屬企業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資源稅、國營企業所得稅、調節稅、建筑稅、區屬其他企業收入等為市、區財政共享收入。將區財政固定收入和市區共享收入加在一起,同區財政支出掛鉤,實行“總額分成”,留區比例仍為74%。對收入比上年增長部分,實行“總額分成”和“增收多留,提高超收留成比例”的辦法,總額分成比例不變,超收部分留區95%。財政支出按隸屬關系劃分,區財政支出范圍是區屬企業挖潛改造資金、新產品試制費、簡易建筑費、支援農業支出、行政事業費和其他支出。1988年后繼續執行“劃分稅種,分灶吃飯”體制,將中央、市上借款調減支出進入基數,把13種小稅劃區作固定收入,調整“總額分成”比例,留區比例定為62.2%。 1980~1993年,未央區對鄉鎮、街道(公社)級財政體制進行改革,將原“定收定支,收支掛鉤,超收分成,支出節余歸社”辦法改為“定收定支,收支掛鉤,基數留成,增長分成,支出節余歸社”體制,對鄉鎮、街道本期內的收入按預算基數的1%留成,分項考核,有一項未完成任務者,不予留成。增長部分鄉、區按二八或三七分成。大明宮、未央宮、三橋、譚家分成20%;六村堡、漢城、草灘分成30%。1986年4月,將農村地區的有證個體工商業戶、合伙經營戶、無證臨時經營戶的稅收及房產稅、車船使用牌照稅、零散工商稅收等,下放給鄉、鎮、街道征收管理。1988年9月,在區支庫內建立鄉鎮金庫代辦處。 2012年,未央區實現財政總收入99.38億元,增長23.7%,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5.00億元,增長27.5%,地方財政收入中稅收收入完成23.73億元,占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94.9%。分稅種看,營業稅完成11.10億元,增長40.6%;增值稅完成1.80億元,增長1.5%;城市維護建設稅1.91億元,增長7.6%;企業所得稅1.61億元,增長37.0%。從收入來源看,全年財政部門組織收入3.28億元,增長62.2%;地稅部門組織收入14.16億元,增長39.3%;國稅部門組織收入1.98億元,增長-3.8%。

外資

自1980年以來,未央區現轄域內的外貿企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 1991~1993年間,西安鑄管廠“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累計創匯200萬美元,被評為西安市冶金系統機電產品出口創匯先進單位,陜西省冶金工業廳授予該廠“七五”期間陜西省冶金工業系統出口創匯成績突出單位獎。1993年,西安高壓閥門配件廠生產的法蘭盤等產品出口馬來西亞、臺灣,創匯93萬美元,該廠榮獲陜西省科技示范企業、國家二級企業、省級先進企業等稱號。西安建宏紙品有限公司199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4200萬元,實現銷售收入3500萬元,上繳各種稅金73萬元,出口創匯20萬美元。西安安達海紡織印染有限公司1992年5月成立,是紡織、印染銷售集團化企業,裝有90年代國內最先進的特寬幅280生產線兩條,生產各種染色布、印花布,同時開發、經營其他棉紡織品,產品經香港銷往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出口創匯150.23萬美元。西安家樂調味食品有限公司1993年11月投產,生產宴會醬油200噸、鮮味王400噸、雞精600噸,年產值1300萬元,年利稅105萬元,創外匯10萬美元,出口歐、美、亞、太等地區。唐宮制衣廠1993年創外匯40萬美元,上繳稅金10萬元。區外貿公司1992年成立,全年引進外資協議10項,總投資662萬美元,協議引進資金361萬美元,共完成出口交貨值2025萬元,創匯400萬美元。 1989~1993年,未央區外貿系統共出口創匯1000萬美元。 “十一五”時期,未央區實際引進內資17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9631萬美元。歐亞經濟論壇永久會址落戶未央,三屆論壇成功舉辦,連續組團參加“西洽會”,“高交會”等大型展會,未央被中國縣域經濟發展中心和新華社半月談雜志社評為“新中國60年縣域經濟最具投資潛力十大縣市”之一。2012年,未央區實際引進內資59.8億元,增長16.9%;實際利用外資7800萬美元,增長25.8%。第十六屆西洽會共簽約23個項目,引進資金186億元,其中已經實施的合同項目18個,實際到賬資金20.12億元。

社會編輯城建

作為秦至隋初11個王朝的國都所在地,歷史上曾有過數百年的輝煌。其城市布局、宮殿建筑堪稱世界一流,為世人矚目。由于多次戰火焚毀,昔日城郭已成廢墟。隋、唐時期,大片土地演變為皇室禁苑。自宋時起,轄境逐漸出現村莊,明、清兩朝,村落形成進入盛期。民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雖有一些發展,但直到西安解放初,未央區仍是一個貧窮落后的農業區。 在西安解放后的前30年間,轄區的道路、交通、郵政、水電、商貿、文化以及住宅建設、街區建設、城鎮排水、環境保護、綠化美化等各項建設事業,都有較大發展。西紡街、花園街、徐家灣、辛家廟等4個新興街區初步形成。 1980~1993年,城鎮人口凈增3萬多;公路由189.1公里增至337公里,其中瀝青、水泥路面所占比重由14%增至48.14%;城鎮職工及居民住房條件大為改善,并形成造型各異的眾多居民小區。兩個城鎮、6個主要街區已形成一定規模,城鎮及獨立工礦用地約占未央區土地總面積的12%。 2012年,未央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0.4平方米。

環保

1980年前,域內環境管理業務由郊區勞動建設局兼辦,項目也較單一。1980年4月區勞建局成立后,設環境保護辦公室及下屬的環境保護監測站。1984年1月,設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下設規劃管理、環保、排污監理、綠化防汛等4個辦公室和環境保護監測站,加強環境管理。 “十一五”期間,浐灞生態區由西安的生態重災區變為生態補償區,累計形成水面16000畝,綠化面積6700畝。渭河城市段、皂河、太平河、漕運明渠、幸福渠綜合治理先后完成,團結水庫由西安最大的污水庫轉型為城市景觀水面——漢城湖,第四污水處理廠、第五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用,第六污水處理廠、第十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累計實現化學需氧量減排9938噸、二氧化硫減排42414噸,實現煙塵控制區全覆蓋。2012年,未央區二氧化硫排放量較上年下降2.97%,化學需氧量排放量較上年下降3.45%。工業廢水排放量達標率100%,工業煙塵排放量達標率100%,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100%。

教育

未央區境內的教育事業起源久遠。漢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長安城即有高等學府——太學。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派官員百余人在上林苑(今三橋、后圍寨一帶)辦起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外語學府,學習烏孫國語言。隋、唐時期已有蒙學、冬學。清代,境內私塾已相當普遍。民國時期,公辦小學逐漸興起。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長安縣立第二初級中學(今西安市第三十三中學)于三橋鎮創建。隨著新文化運動的興起,一些仁人志士致力辦學,私立中、小學脫穎而出。至解放前夕,未央區已有各類小學35所,學生5000余人;公立初級中學1所,私立初級中學2所,學生400余人。 建國后,人民政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50~60年代中期,中、小學發展較快。幼兒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從零崛起,不斷發展。 “文化大革命”期間,教育事業受到嚴重挫折。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未央區教育事業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境內先后普及六年制義務教育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教育,經陜西省和西安市人民政府驗收合格。 2012年,未央區擁有幼兒園72所,小學48所,初中14所,高中12所。除大中專院校各類學校擁有專任教師5303人,其中幼兒園1459人,小學1389人,初中1015人,高中1440人。2012年基礎教育共招生26355人,在校學生96520人,畢業生20677人。

衛生

解放后,未央區各級人民政府貫徹“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衛生工作方針,重視醫療預防和婦幼保健等衛生事業建設,嚴重殃及人民群眾生命的傳染病和一些地方病已被控制或消滅。職工實施公費醫療,在農村設立鄉、鎮衛生院,村村建立衛生所,就醫比較方便,人民健康水平有所提高。 1978年夏,特別是1980年以后,全面落實知識分子政策,調動了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新建和擴建了區衛生防疫站,婦幼保健站,區屬第一、第二人民醫院和區中醫醫院,擴建業務用房,添置疫菌苗冷藏、檢驗設備和大、中型醫療器械,醫療防疫條件進一步改善。 從1983年起,穩步推進醫療體制改革,全民醫療單位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集體單位實行浮動工資制。駐區職工醫院、門診部等對社會開放。 截至2012年底,未央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261個,比上年減少11家。其中醫院23家,比上年減少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7個,比上年減少1個;門診6個;診所(衛生所、醫務室)82家,比上年減少1家。各類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5396人,比上年增加132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508人,比上年增加53人。醫療衛生機構擁有病床床位3148張,其中醫院床位3038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床位94張。

文化編輯未央區地處秦至隋初歷代王朝京畿,文化積淀頗深,其發展與現狀,無不與傳統文化,特別是漢、唐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隨著清末民初外地移民的遷入,異地文化與本地傳統文化的融合,使本地文化從形式到內容更富地區特色。 西安解放后,各類文化組織普遍建立,業余劇團、讀報組、秧歌隊、黑板報、識字班等邊區文化的特有形式,迅即傳遍未央現境,電影放映、有線廣播亦隨即興起,域內文化事業生機盎然。50年代前期,現域的農村即陸續建立以蘇聯“紅角”(文化組織)為模式的農村俱樂部,圍繞各個不同時期中心工作,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50年代中期,區內群眾文化活動已進入自編、自演、自我娛樂、自我教育的新階段。 “大躍進”時期,群眾文化活動得到普遍深入的發展。但因受盲目躍進的錯誤影響,文化工作也走過一段彎路,一度曾出現“人人作詩、人人繪畫、人人唱歌、人人跳舞”,文化“大躍進”,大放文化“衛星”,大辦公社文工團和建立公社音樂學院、戲劇學院、體育學院、美術學院、科學研究院等不切實際的做法。60年代,文化事業被卷入“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左”傾錯誤之中?!拔幕蟾锩逼陂g,文化事業遭到嚴重摧殘,事業機構被撤銷,干部被下放,設施被毀壞,農村俱樂部改名“革命文化室”。 1980年以后,文化工作進入新的發展時期。設立區廣播電視局和區廣播電臺,恢復區文化館、電影公司,成立區圖書館,建起未央影劇院,增設文物管理所、文化市場管委會等機構。各鄉鎮街道成立文化(中心)站。85%以上村(居)委會建立了文化室。廣播、電視、音像、書刊市場等逐步普及,服務于經濟建設及人民生活。

旅游編輯秦阿房宮(已拆除)

阿房宮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宮殿建筑群,始建于公元前212年(秦始皇35年),毀于項羽的一把火。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地考察后,確認其遺址建筑規模和保存完整程度在世界古建筑中名列第一,屬世界奇跡和著名遺址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宮”?,F秦阿房宮是在阿房宮遺址上興建的,總占地面積780畝,投資1.3億元人民幣,再現了阿房宮前殿、蘭池宮、六國宮室、長廊、臥橋、磁石門、上天臺、祭地壇等眾多建筑。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

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 AAAA級旅游景區、唐大明宮是東方園林建筑藝術的杰出代表,被譽為絲綢之路的東方圣殿。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際古遺址理事會確定的具有世界意義的重大遺址保護工程,是絲綢之路整體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位水面最寬處為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畝,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態、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態公園。經過市政府近6年的綜合整治、開發建設,以漢文化、水文化為主題的漢城湖國家水利風景區總庫容137萬立方米,擁有850畝水面、1031畝景觀綠化。景區左岸緊靠漢長安城遺址,右岸緊鄰北二環、朱宏路,從大興路至鳳城三路6.27公里共設有封禪門廣場、和平橋、尚武橋、中興閣、崇威橋、三杰廣場、安門廣場等7個出入口。

未央宮遺址

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世界文化遺產,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位于西安市漢長安城遺址西南部的西安門里,又稱西宮,劉邦稱帝后七年(前200年)始建。未央宮在西漢以后是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七個朝代的理政之地,唐代也被劃歸為禁苑的一部分,使用時間達360多年。

漢長安城遺址

漢長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漢長安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是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中的中心。漢長安城遺址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跡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是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國家級”大遺址。其城垣內面積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宮等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遺址保護總面積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區全區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位于西安北城經濟開發區中心位置,占地約800畝(含運動主副館),亞洲首屈一指的主題公園。結合城運村得天獨厚的運動與景觀資源,通過對國內外先進地區的研究,禮邀國際著名的景觀規劃公司泛亞國際景觀綠化公司執掌擎畫。是一個以球類運動為主兼具休閑、游憩功能的生態型運動主題公園,也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開放、自由的運動型主題公園。 以上古跡均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漢長安城等“三宮一城”遺址馳名中外,這幾處重要保護面積合計43.9平方公里,遺址保護面積占全區面積之大,檔次之高,當屬全國2000多個區縣之最。除“三宮一城”外,文物古跡遍布未央。未央區所轄地域更是秦、漢、唐等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歷史上許多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都發生于此。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香蕉视频 | 日韩欧美在 |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 深夜在线视频 | 国内精品影院久久久久 | 涩涩视频免费看 | 色偷偷91久久综合噜噜噜噜 | 综合色久七七综合七七蜜芽 | 一本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 中国免费毛片 | 欧美v亚洲v国产v | 日本乱中文字幕系列在线观看 | 福利视频在线观看午夜 | 欧美在线免费观看视频 |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85麻豆 | 亚洲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 一级午夜a毛片免费视频 | 男人都懂的网站 | 奇米在线视频 | 一级a美女毛片 | 四虎4hutv永久在线影院 | 精品日韩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久草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精品久久久在线观看 | 奇米影视四色中文字幕 | 人人澡 人人澡 人人看欧美 | 日本一级作爱片在线观看 | 老子影院无码午夜伦不卡 |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看 | 欧洲免费在线视频 | 国产青青久久 | 亚洲精品久久麻豆蜜桃 | 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色 | 99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 天天色天天综合网 | 一区二区三区久久精品 |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 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