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Taiwan)位于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東臨太平洋, 東北鄰琉球群島, 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4-5] 總面積約3.6萬平方千米,包括臺灣島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64個島嶼。臺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 是中國第一大島, 7成為山地與丘陵,平原主要集中于西部沿海,地形海拔變化大。由于地處熱帶及亞熱帶氣候之交界,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豐富多元。人口約2350萬,逾7成集中于西部5大都會區, 其中以首要都市臺北為中心的臺北都會區最大。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9-11] 原住民族(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 南宋澎湖屬福建路; 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14-15] 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占; 1662年鄭成功收復; 清代1684年置臺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建省;[20-21] 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后光復; 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臺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臺灣自1960年代起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經濟社會發展突飛猛進,締造了舉世矚目的臺灣經濟奇跡, 名列亞洲四小龍之一,于1990年代躋身發達經濟體之列。[26-28] 臺灣制造業與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半導體、IT、通訊、電子精密制造等領域全球領先。臺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9-30] 原住民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 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名稱
“臺灣”(漢語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居于今臺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并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歷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右圖上方為“臺灣”名稱的繁體漢字正式書寫,在臺灣地區官方“國書”、文件和教科書等正式場合中使用;[36-37] 下方的書寫多用于民間與媒體。 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 秦朝稱“瀛州”; 三國時期稱“夷洲”; 隋朝至元朝稱“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間對臺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臺灣北部)、“北港”(臺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臺員”、“臺窩灣”(指今臺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 鄭成功改稱“東都”,后鄭經改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臺灣”,并設置臺灣府,隸屬于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而臺灣由于物產豐富,又稱“寶島”。 臺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華臺北”。 葡萄牙人稱臺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臺灣的主要稱呼。 日本古代曾稱臺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50-51]
歷史
臺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臺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于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臺灣海峽,臺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臺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臺南市左鎮區發現了臺灣迄今最早的人類化石“左鎮人”。 左鎮人和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有親緣關系,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的晚期智人,于3萬年以前從大陸經由福建長途跋涉移居臺灣,是最早開發臺灣的先驅。 臺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分屬于尼格利陀地域人種的矮黑人和屬于琉球人種的瑯嶠人。 上述臺灣早期住民是臺灣原住民族(高山族)的祖先。[58-60] 夏商時期臺灣屬于九州中的揚州。
臺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三國時期,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一支由一萬余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 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 三國東吳丹陽太守沈瑩的《臨海水土志》詳細記載了當時臺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是世界上對臺灣最早的記述。
隋代大陸和臺灣的接觸增多。隋煬帝曾3次派朱寬、陳棱等人前往流求(今臺灣)。 [64-65] 9至10世紀的唐末宋初開始有漢族人定居澎湖。
宋元時期漢族人民在澎湖已有相當數量。漢人開拓澎湖后開始向臺灣發展,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今福建晉江)管轄,并派兵戌守。 大陸和臺灣的聯系日漸頻繁。
元朝進一步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元世祖曾派員到臺灣宣撫,并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 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福建廈門),雖然沒有直接將臺灣島并入其內,卻是中國中央政府對臺灣地區的首次官署設置。[14-15]
明朝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直至1387年因實施海禁而廢除,并把居民遷到漳州、泉州一帶。1563年考量沿海治安等因素,復設澎湖巡檢司。
明朝以后大陸與臺灣的人民往來不絕。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臺灣停留。 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給臺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其時福建人顏思齊、 鄭芝龍為抗拒官府欺壓率閩粵居民遷居臺灣,一面從事農耕、貿易,一面組織武裝力量抗御倭寇和荷蘭人。1628年閩南大旱,百姓無以為生,鄭芝龍組織災民數萬到臺灣墾荒定居,各地逐漸形成許多村落。 臺灣自此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
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
1624年屬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臺灣,后被荷蘭人驅逐。 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38年,在今臺南市修筑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 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臺灣開墾。 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 掠奪臺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80-82] 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武裝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出現危機。九年后他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臺灣。
明鄭時期
荷蘭、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
隨著15、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世界進入海權時代,歐洲新興的海權國家紛紛往亞洲拓展勢力。
1624年屬于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荷蘭殖民者為建立與中國、日本貿易的據點侵入南臺灣。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占北臺灣,后被荷蘭人驅逐。 荷蘭殖民者盤踞臺灣38年,在今臺南市修筑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和普羅民遮城(今赤嵌樓)作為殖民統治的中心, 為增加米、糖等農作物產量招募福建沿海和澎湖居民遷往臺灣開墾。 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 掠奪臺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中國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80-82] 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臺灣人民的反抗。1652年郭懷一領導了最大規模的一次武裝起義,雖最終被鎮壓,但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出現危機。九年后他們配合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收復了臺灣。
明鄭時期
鄭成功是鄭芝龍之子,1624年生于今日本長崎縣平戶市, 早年以廈門為根據地起兵抗清,被南明永歷帝封為延平王。因進攻南京受挫,后回師廈門大修船艦,傾力籌劃驅逐侵據臺灣的荷蘭人,收復國土。
1661年4月,鄭成功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廈門、金門,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爺的名義率2.5萬將士及數百艘戰艦,從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向臺灣進軍。
4月30日鄭軍在鹿耳門(今屬臺南)登陸,在民眾積極支援下與荷軍展開多次激戰,最終將荷蘭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揆一和殘敵圍困在熱蘭遮城內。鄭成功在致揆一的“諭降書”中嚴正指出:“然臺灣者,早為中國人所經營,中國之土地也,……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 圍城9個月后,臺灣長官揆一于1662年2月1日不得不簽字投降。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占的寶島臺灣。[88-89]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改赤嵌樓為承天府,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司,總稱臺灣為東都,后鄭經改稱東寧。 為紀念故土改稱熱蘭遮城為安平鎮。同時實行屯田政策,令數萬軍眷隨軍赴各地大力墾荒,在南部和西部形成一大批村鎮。[91-92]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僅4個月即病逝,時年僅39歲。爾后其子鄭經、孫鄭克塽前后治理臺灣22年,獎勵制糖、制鹽,興辦工商業,發展貿易,開辦學堂,改進原住民的農業生產方式,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93-94] 明鄭末期臺灣人口已近趨20萬。
清朝時期
明鄭政權末期與清政府處于軍事對峙狀態,逐步演變成地方割據政權。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率水陸官兵2萬余人、戰船200余艘,從銅山(今屬福建漳州)向澎湖、臺灣進發。清軍向澎湖守軍發起攻擊,鄭軍潰敗。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98-100]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臺廈道,臺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臺灣為一府,稱臺灣府,府治設在今臺南,下轄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于福建省,道署設于廈門。臺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系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727年,臺廈道分出臺灣道,道署移至今臺南,設一府四縣二廳。
1811年,不包括山地的原住民族,臺灣居民已超過200萬人,[103] 多數是來自福建、廣東的移民。[104] 移民大量開墾荒地,使臺灣成為新興的農業區域,并向大陸提供大量稻米和蔗糖。由大陸輸入的日用消費品和建筑材料等使臺灣經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此時臺灣與福建、廣東來往十分密切,中華文化更加全面地傳入臺灣。
19世紀中葉西方列強侵略矛頭直指中國,中國邊疆危機四伏,而臺灣戰略地位顯要,成為英、美、日、法等列強武力侵犯的重點。由于西方列強逼迫中國開放通商口岸,1860年起臺灣(今臺南安平)、滬尾(今新北淡水)、雞籠(今基隆)、打狗(今高雄)相繼開港。[109] 開港后洋行林立,茶、糖、樟腦賺取大量外匯,刺激經濟、社會快速變遷。[111-112]
明治維新伊 始日本確立“開疆拓土”的侵略總方針,琉球(今日本沖繩)和臺灣成為其對外擴張的首選目標。[113] 1874年5月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臺灣被殺為借口入侵臺灣,10月中日簽訂《北京專約》,雖然清政府對日本作出妥協,但《北京專約》仍表明中國對整個臺灣行使主權。[114] 日本第一次對外侵略擴張首選的目標即為臺灣,給清政府敲響了警鐘,也暴露了日本霸占臺灣的野心。此后清朝官員提出臺灣設省的建議。[115-117]
1883年法國挑起中法戰爭,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侵略目標首指臺灣,[118] 使得劉銘傳被清政府重新啟用派往臺灣。劉銘傳率部抗擊法軍,成功保衛臺灣。[119-120]
中法戰爭后,清政府為了加強海防,于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將臺灣從福建省析出升格設立臺灣省,成為中國第20個行省,由劉銘傳出任臺灣省首任巡撫。1887年臺灣建省行政工作完成,[121] 下設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省會設于彰化縣橋孜圖(今臺中),1894年省會移至臺北。[122-123]
劉銘傳在臺灣積極推行洋務運動,清理田賦,增加財政收入,購買輪船,架設電報線,設立郵電總局,建造鐵路;購買軍艦,增設炮臺,設立機器局自造武器;成立煤務局,安裝新式采煤機器;設立興市公司,建街造路;創立西學堂、電報學堂,培養建設人才。臺灣現代化事業進展頗多,在馬關割臺前已是中國現代化最進步的省份之一。[124-127]
日本殖民統治時期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于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消息傳出后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包括臺灣在內的18省千余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臺。臺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
臺灣人民不愿淪為亡國奴,決定以自己的力量浴血奮戰、抵擋到底。1895年5月25日,為了免于被割讓,丘逢甲等等臺灣士紳建立臺灣民主國,[132] 推舉原臺灣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清軍將領劉永福任大將軍,[133] 率黑旗軍和以徐驤為首領的義軍等抵抗力量反抗日本的侵占,堅持了5個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余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慘重的代價,但因武器落后和后援不繼終遭失敗。[134] 6月7日日軍占領臺北。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6月17日在臺北舉行始政儀式,正式建立起在臺灣的殖民統治。10月21日日軍占領臺南。
面對如此不穩的情勢,日本設臺灣總督為殖民臺灣最高長官,實行武官總督專制獨裁的統治體制,在臺北設置臺灣總督府,為在臺最高統治機關,建立嚴密的警察制度控制臺灣社會,并復活保甲制度輔助警察政治。[138] 一戰后全球“民族自決”思潮高漲,[139] 日本調整統治政策,實施“內地延長主義”,改派文官總督,企圖把臺灣人民教化成日本國民。[140] 1937年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后,為徹底動員支持戰爭,重派武官總督鎮臺,推行“皇民化運動”,極力強化皇民思想教育,強制普及日語,鼓勵養成日式生活、改日本姓氏等,企圖從精神層面消滅臺灣人民的民族意識,將臺灣人民同化為日本的“忠臣良民”。[141-142] 太平洋戰爭末期除征兵制造成臺灣青年大量傷亡外,[143] 1944年后歷經盟軍25次大空襲,臺灣農工產值于二戰結束前降至最低。
初期,日本實行“農業臺灣,工業日本”的經濟政策,榨取臺灣廉價的糧食與原料,推銷日本的工業產品,以甘蔗、稻米為中心的商業性農業飛速發展,但利益多被日本財閥所壟斷。1930年代日本侵略華南、南洋日亟,臺灣成為日本南進政策的跳板,故推動以軍需產業為重點的工業化,把臺灣當作日軍的補給地,臺灣進入半工半農的社會。1939年臺灣工業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產值。
日本為攫取更多利益及證明治理殖民地的能力,因而在臺灣引進許多近代化設施與制度,包括環境衛生的改善,殖民主義色彩濃厚的國民教育的推展,以及交通、水利、農業、金融等各方面的基礎建設。[148-149] 但日本實施差別待遇政策,臺灣人民在社會、教育等方面飽受歧視。
在日本侵占臺灣的五十年間,臺灣人民從未屈服日本的殖民統治。初期以農民為主體的抗日武裝進行了持續20年的斗爭。后來,臺灣文化協會、臺灣民眾黨、臺灣共產黨等組織領導了民族抵抗運動。原住民抗日行動有莫那·魯道領導的霧社事件。[155] 許多臺灣人還從事政治、社會運動以爭取權益。
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許多臺灣青年奔赴大陸參加抗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12月9日國民政府發布《中華民國政府對日宣戰布告》,明確昭告中外:“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間之關系者,一律廢止”。《馬關條約》自屬廢止之列。[158]
戰后時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簽署的《開羅宣言》中規定:“日本所竊取于中國之領土,例如東北四省、[161] 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后又有蘇聯參加簽署的《波茨坦公告》中重申“《開羅宣言》之條件必將實施”。[162-166]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中的條款,[168] 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8年的艱苦抗戰,付出巨大的犧牲,終于同全世界人民一道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臺灣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結束了臺灣人民蒙受日本奴役的屈辱歷史。臺灣人民歡天喜地,慶祝回歸祖國。[169-170]
國民政府將臺灣設置為中國的一省,[171] 省會定于臺北,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臺灣省日軍受降儀式,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軍的投降,并正式宣告:“從今天起,臺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入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權之下”。[172-173]
臺灣光復后,接管臺灣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失當,官員貪污腐敗,軍警橫行,加上糧食恐慌、物價飛漲、失業嚴重,引起臺灣人民強烈不滿。[174] 因一件私煙查緝血案而引爆沖突,1947年2月28日,臺灣爆發反對國民黨政權、要求民主自治的運動。國民政府以“企圖顛覆政府,奪取政權,背叛國家”的罪名進行了血腥的殘酷鎮壓,數千人被殺、被捕,失蹤、逃亡的不計其數。[176] 國民政府在“二·二八事件”后將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177]
1949年,國民黨內戰失利,蔣中正(蔣介石)率部分國民黨軍政人員退踞臺灣,[178] 5月19日頒布《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布告戒字第壹號》(簡稱臺灣省戒嚴令),宣布臺灣處于戰時動員狀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消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游行等活動。12月7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至臺北市。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臺北市。至此臺灣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況,封閉全省,限制出入境,實行軍事管制,封鎖大陸消息,嚴禁一切違禁的言論、出版和罷工、游行等活動。12月7日,“中華民國中央政府”遷至臺北市。12月11日,國民黨中央黨部遷至臺北市。至此臺灣再次陷入與中國大陸的分離狀態之中。
國民黨在戒嚴體制下鞏固與強化專制統治。1960年蔣中正通過“國民大會”修訂《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獲得連任而成為“終身總統”。[188] 同時國民黨最高權力開始向蔣經國過渡。在白色恐怖統治下蔣氏父子對黨政軍嚴格控制,對反對勢力采取嚴厲打擊的高壓政策。[189-192]
由于得到美日等外國資本的支持,實施利于經濟發展的政策,日據時期的基礎,美國提供數十億美元經濟軍事援助和運用從大陸運去的黃金、美鈔等外匯以及從大陸赴臺的人才,[193-194] 臺灣經濟從1960年代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1960、70年代臺灣形成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工業占經濟中的比重逐漸超過農業,長期保持年均兩位數的經濟增長率。[196]
197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了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同時大陸停止炮擊金門,[197] 實現兩岸的真正停火。[198]
1979年臺灣與香港、韓國、新加坡被經合組織列入新興工業化社會,被稱為“亞洲四小龍”,臺灣經濟奇跡威名遠揚。1980年代臺灣工業基礎完備,國民教育普及,人均GDP超過6000美元,股市指數一度高達萬點,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個人電腦主板產量世界第一。
1986年黨外人士成立民主進步黨。[200-201] 1987年7月15日,蔣經國發布“總統令”,宣布解除實行長達38年的戒嚴體制,隨后更進一步開放黨禁及報禁、各級權力機構的全民普選、民眾赴大陸探親及與大陸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202] 臺灣開始朝向民主政治發展,海峽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也被打破。《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于1991年廢除。[203-204]
1990年臺灣成立辦理海峽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項事務的民間組織海峽交流基金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海協會和海基會達成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九二共識”)。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會長辜振甫舉行會談。1996年臺灣舉行首次領導人直選,國民黨參選人李登輝當選。[206] 1999年9月21日南投縣集集鎮發生里氏7.3級地震,為臺灣戰后傷亡損失最大的天災。
2000年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執政50余年的中國國民黨敗選,民主進步黨執政,陳水扁當選。2001年福建沿海實現與金門、馬祖地區直接往來(“小三通”)。[207] 2002年以“臺灣、澎湖、金門及馬祖個別關稅領域”名義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4年陳水扁獲得連任。2008年馬英九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中國國民黨再度執政;同年海峽兩岸實現直接通郵、通航、通商(“大三通”)。2009年8月莫拉克臺風侵襲臺灣造成嚴重水災,中南部與東部蒙受巨大損失。2010年6月29日海峽兩岸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208] 2012年馬英九獲得連任。
地理
地形地貌
臺灣島面積35882.6258平方千米, 是中國第一大島、世界第38大島嶼,南北縱長約395千米,東西寬度最大約145千米,環島海岸線長約1139千米,含澎湖列島總長約1520千米,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亞太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及重要戰略要地。
現今的臺灣地區范圍包括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臺灣采用東經120度的UTC+8時區(“國家標準時間”)。
臺灣島是由歐亞板塊、沖繩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而隆起的島嶼,地殼運動與造山運動發達使臺灣地形復雜多樣,絕大部分地質構造由歐亞板塊組成,菲律賓板塊則往下成為隱沒帶。東部和南部地區受呂宋火山島弧等板塊影響形成復雜地質,如與花東縱谷地質不同但相互平行的海岸山脈。地處板塊交界處也使臺灣有許多容易引發地震的地體斷層,1914年至2014年一百年間中國共發生的3888起5級及以上地震就有35.9%發生在臺灣。[213-214] 因位居環太平洋火山帶使臺灣有數座死火山、休眠火山和相應的火山地形,不過除了大屯火山群和龜山島外并無明顯活動。臺灣也因位處斷層地帶而有眾多的溫泉景點,吸引許多中外游客觀光。[216]
臺灣島四面環海,孕育了各種海岸地形,可分為岬角與海灣相間的北部巖岸、海岸線平直單調的西部沙岸、珊瑚礁地形為主的南部珊瑚礁海岸、山地和海洋相鄰的東部斷層海岸。[217]
臺灣島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臺地五大地形,超過一半的面積是東部的山區地形,可耕地占24%。山脈走向大致與地質構造分布一致,北半部主要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南半部則是北北西至南南東走向,五大山脈由東到
臺灣島大致分成山地、丘陵、盆地、平原、臺地五大地形,超過一半的面積是東部的山區地形,可耕地占24%。山脈走向大致與地質構造分布一致,北半部主要為東北至西南走向,南半部則是北北西至南南東走向,五大山脈由東到西分別為海岸山脈、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和阿里山山脈。臺灣海拔超過3000米的山峰有268座,最高點是海拔高度3952米的玉山主峰,亦為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最高峰,[219] 也使臺灣島成為世界地勢高度第四高的島嶼。[220] 西部沖上斷層山地以西是起伏較平坦的山麓丘陵與臺地,丘陵大部分為紅土臺地受河川侵蝕切割而成,主要丘陵有竹東丘陵、竹南苗栗丘陵等;臺地多為頭嵙山層礫石層與晚更新世紅土堆積而成,主要臺地有林口臺地、桃園臺地、大肚臺地等。
受地殼變動、河流作用與差異侵蝕影響,臺灣一些山區丘陵因構造作用形成盆地。由于盆地相較周圍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往往會發展成聚落,如臺北盆地、臺中盆地、埔里盆地群等。西部受河川下游堆積作用盛行和地盤隆起的離水作用,在中下游與沿海地區形成平坦的沖積平原,臺灣絕大多數人口便居住在平原上。平原地形以最大平原嘉南平原為主,還有西部的彰化平原、屏東平原、新竹平原等,以及東部的蘭陽平原和花東縱谷平原等。
臺灣島周圍還有澎湖列島、蘭嶼、綠島、龜山島、基隆嶼、棉花嶼、彭佳嶼和花瓶嶼等火山島,分布在南部海域的琉球嶼、七星巖、東沙島、太平島和中洲礁等珊瑚礁島,以及釣魚島、金門島、馬祖列島等大陸島。
氣候生態
北回歸線穿過臺灣中南部的嘉義、花蓮等地,將臺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北部受東北季風影響使1月至3月出現雨季,冬季中部和南部地區沒有受到明顯影響,5月臺灣進入梅雨季節。6月到9月為臺灣的夏季,天氣炎熱,其中臺北都會區是盆地地形,熱能無法快速消散,加上城市熱島效應,夏季最高氣溫常可達35℃及以上,[222] 7月平均氣溫可接近30℃。臺灣島四面環海,每年9月至隔年5月西伯利亞冷高壓南下時,冷空氣受海洋調和,冬季氣溫相對華南地區稍顯溫暖。冬季臺南以北的平地氣溫偶爾出現4℃。中部及北部1月平均氣溫12至15℃左右,南部1月平均氣溫可高達18℃左右。合歡山、玉山、雪山等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因地勢高,11月至4月常有降雪。
臺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臺臺灣降水豐沛、氣候濕潤,平均年降雨量超過250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3倍。因季節、位置、海拔標高不同,各地降雨量隨之變化。東部、北部降水量大且全年有雨,中國年降雨量最大的地區火燒寮就在臺灣東北部,被稱為中國“雨極”,[223] 而基隆港因降雨量豐沛而被稱為“雨港”。[224]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壓帶來的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高峻山脈阻隔季風,形成雨影效應。
臺灣是中國受臺風影響最多的地區之一,6月至9月是臺風季,每年夏秋兩季平均有三至四個臺風。臺風提供豐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間和時間分布不均,易引發洪水與泥石流等災害。若缺少夏季臺風帶來的雨水,冬季易出現干旱,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壩,雨季蓄水兼發電,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臺灣大、小河川密布,大部分河流受到山脈走向的影響,主要往島嶼西方或東方流入大海。因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位置偏東,主要河川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中部的濁水溪,流域最廣、南部的高屏溪及長度與流域面積第三、北部的淡水河。大多數湖泊坐落在西部,僅有少數為天然湖泊,最大的是面積7.93平方千米的日月潭,[226] 其余以人工修筑的水庫和埤塘居多,包括面積17.14平方千米的最大水庫與湖泊曾文水庫、石門水庫、虎頭埤等。[227]
臺灣的森林覆蓋率達到58.5%,種類主要受海拔高度影響。海拔700米以下是亞熱帶闊葉林,海拔700-1800米是闊葉林,1800-2500米是混合林,2500-3500米是針葉林,3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帶是苔蘚或草原。
臺灣島棲息著豐富多樣的野生動植物,11%的動物和27%的植物為地區特有種,如山區水域棲息的櫻花鉤吻鮭等。島嶼上生長著超過3000種被子植物和640多種真蕨植物,同時也有3000多種魚類及超過500多種鳥類生活在島嶼上。[228-229]
政治
“中華民國政府”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和三民主義成立,“憲法”采行孫中山提出的五權憲法架構,把政府組織分成5個機構運作,分別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采行“半總統制”。“總統”為臺灣地區“元首”,對內負責政治上的最高責任,為軍隊最高統帥,對五院有協調爭議權,并直接任命最高行政首長“行政院長”,對外代表臺灣地區,1996年起實施公民直選,任期四年,可連選連任一次。
紀年歷法
臺灣各機關、官方文書中均采用“民國紀年”,以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為元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通用歷法主要為國際慣用的公歷,民間亦通行農歷,并以“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并行使用。
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237] 也是海峽兩岸重要的政治議題。1949年國民黨政府因內戰失利而退守臺灣。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和臺灣海峽,于1954年同臺灣當局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將臺灣置于美國的“保護”之下,造成臺灣同中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237] 也是海峽兩岸重要的政治議題。1949年國民黨政府因內戰失利而退守臺灣。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派遣第七艦隊侵入臺灣和臺灣海峽,于1954年同臺灣當局簽訂《共同防御條約》,將臺灣置于美國的“保護”之下,造成臺灣同中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中國政府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41] 但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并在2005年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中以法律的形式進一步明確了一個中國的原則。[242-243] 1979年1月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20世紀80年代初,為解決臺灣問題,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構想,[244] 并首先用于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245]
兩岸事務主管部門
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與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一個機構兩塊牌子,是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是貫徹執行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的對臺工作的方針政策的機構。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是臺灣“行政院”轄屬的政府機構,是處理中國大陸、香港、澳門事務的官方對口機關。
區劃
臺灣地區現行行政區劃為2個省(臺灣省、“福建省”)、[249] 6個“直轄市”(臺北市、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250] 其中臺灣省下轄11個縣、3個市,省會位于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福建省”下轄2個縣,“省會”位于金門縣金城鎮。[251] “福建省”與臺灣省分別在1956年和1998年將省級政府職能精簡,將大部分省級政府機關并入“中央政府”以精簡行政作業,僅保留象征性工作。[252-253] 臺北市是“中華民國政府”的最高行政機構所在地,亦是臺灣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的中心。[254]
軍事
臺軍由陸軍、海軍、空軍三大軍種組成,戰時可納入海巡、警察等執法機關為輔助戰力。目前常備部隊約21萬人,后備軍人約300萬人。
經濟
發展情況
臺灣被世界銀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等機構認定為發達經濟體, 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按國際匯率計算,2014年臺灣GDP5170.19億美元,為世界第25大經濟體,居中國省級行政區第6名;[261] 人均GDP22002美元,居世界第39名。按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臺灣GDP9770.88億美元,為世界第20大經濟體,人均GDP40581美元,居世界第17名。[262] 外匯儲備居全球第五。[263] 2013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882,居世界第21名,處于極高人類發展水平。[264-265]
臺灣經濟于1960年代開始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的出口導向型經濟體系,現今當局逐步減少對投資和對外貿易的干預,一些大型“國有銀行”和“國營企業”陸續被私有化。國際貿易是臺灣的經濟命脈,[266] 中國大陸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進出口貿易第一地區,其次為美國和日本。[267] 不同于鄰近的韓國和日本,臺灣經濟以中小型企業而非大型企業集團為主。[268] 臺灣電子信息產業在全球產業鏈中地位舉足輕重,全球大多數電腦電子零組件都在臺灣生產。高新技術產業已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農業占GDP的比重從1952年的35%降至2%,服務業與高新技術產業合計比例過半。為降低生產成本,臺灣許多制造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大陸和東南亞,也造成產業空洞化的問題。臺灣已投資大陸超過1500億美元,[269] 在大陸有8萬多家臺資企業,[270] 常住大陸的臺商及眷屬已超過100萬人。[271]
發展歷程
國民黨政府遷臺初期采取適度干涉的計劃經濟制度,加上美國的經濟援助,得以重建面臨困局的臺灣經濟。農業方面支持小農生產與資本農業雙軌并置,實行土地改革政策增加農業生產。工業方面于1950年代中期開始發展勞動密集型輕工業,扶植以紡織業為主的民營企業。1950年代發達國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外移,當局為吸引外資采取鼓勵出口的政策,由出口帶動生產,使臺灣成為美、日的加工基地,從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締造了舉世矚目的臺灣經濟奇跡。1970年代在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下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272] 1980年代后陸續放寬進出口與投資限制。目前當局積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重點發展觀光旅游、醫療照護、生物科技、綠色能源、文化創意、精致農業六大新興產業和十大服務業。[273]
高新技術產業
國民黨政府遷臺后帶來大陸的學術人才與科學技術,成為科技發 展的基礎。自1980年起當局相繼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274] 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等科學園區,大力鼓勵廠商投資集成電路、電腦等高新技術產業,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高新技術產業取代傳統產業成為臺灣重要的經濟命脈,在全球產業鏈中扮演重要角色。[275]
農業
臺灣只有24%的土地適于耕種,主要為土壤肥沃、溫暖濕潤、利于耕作的西部平原及東部狹窄的沿海地帶,但農業生產效率很高,出口高質量的豬肉、蔬菜、糖、甘蔗、茶葉、大米和熱帶及亞熱帶水果。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農業生產的首位。主要經濟作物有樟腦、蔗糖、茶、鳳梨(菠蘿)、香蕉、蓮霧。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于稻谷。水果種類繁多,素有“水果王國”的美稱。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臺灣蝴蝶蘭聞名世界。[276-277]
服務業
臺灣服務業主要有餐飲業、金融業、旅游業、文化創意產業等。
臺灣證券交易所是中國四大證券交易所之一。
中國大陸是臺灣旅游市場最大客源地。
臺灣文創產業融合中華傳統文化和臺灣本土特色文化,文創產品享譽中外。
人口
臺灣有98%的人口是來自中國大陸的漢族,約2%則是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定居的臺灣原住民族(高山族)。
臺灣本省人指二戰結束前就已在臺灣生活的族群。本省漢族民眾可分成從福建省南部沿海地區遷移、占人口70%的閩南人,以及從廣東省東部地區遷移、占人口14%的客家人。[281]
臺灣原住民族屬于南島語系,人種屬馬來人種。南島語系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臺灣是其分布的最北端。[282] 中國政府將臺灣南島語系各族群統稱為高山族。[283-284] 現已有16個部族地位獲官方認可,[285] 可略區分為原住民族和平埔族,原先廣泛分布在山區,沿沖積平原聚集成部落,原住民族目前保有自己的語言、風俗習慣和部落結構,不過正面臨急速現代化的 問題,平埔族則大多已失去原有語言和習俗。泰雅族、賽夏族、布農族、鄒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邵族、賽德克族、噶瑪蘭族(實屬平埔族)、拉阿魯哇族和卡那卡那富族居住在臺灣島東部,達悟族居住在附屬島嶼蘭嶼。
有14%的人口是1945年后陸續從中國大陸各省份隨國民黨政府遷臺移民至臺灣的外省人。
隨著海峽兩岸交流和國際化發展,臺灣現有數萬名大陸及港澳配偶、10萬名外籍配偶以及30萬名外籍勞工,被稱作臺灣新住民。
語言文字
現代標準漢語(“中華民國國語”)和繁體中文是臺灣地區法律公文、學校教學、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
現代標準漢語(“中華民國國語”)和繁體中文是臺灣地區法律公文、學校教學、主要媒體通用的語言文字。
臺灣最普及的外語是英語,為國民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日語為臺灣 第二大外語。
臺灣漢字拼音采用漢語注音符號。[292] 臺灣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為國際通行的漢語拼音(2008年-),早期曾采用威妥瑪式拼音法。[293] 目前地名(縣市名除外)、街道名、人名均以漢語拼音翻譯。
臺灣當局推行的國語以國民政府制定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新國音為準,[294] 和普通話發音稍有不同,二戰后又深受臺灣本地方言的影響,造成除非刻意要求標準,翹舌音、地域性方言、兒化音于生活中逐漸消失,加之詞匯差異,以致和普通話有一定差異,被稱作臺灣國語。
臺灣國語的詞匯和語法繼承許多古漢語、近代漢語和現代漢語初期用法,如定讞(定罪)等。一些詞匯也吸收本地方言和外語的成分,如夯(熱烘烘、流行,來自閩南語)、贊(好極了,來自閩南語)與歐巴桑(女性長輩,日語おばさん)、巴士(公共汽車,英語bus)等,還有一些是用詞習慣差異,如原子筆等同于大陸的圓珠筆等。[295]
宗教信仰
佛教、道教等中國傳統宗教在臺灣極為盛行且長期發展,西方常見的基督新教、天主教與伊斯蘭教等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
臺灣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逾五成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佛教、道教相互影響融合已不易區分。[296] 道教徒中混雜臺灣民間信仰者應占大多數,媽祖、關圣帝君、保生大帝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主要神祇。
儒家思想所規范的禮儀與哲學觀被中國人視為組成家國與人際倫理的基礎觀念。儒家思想對臺灣影響深遠,中華民族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規范著臺灣人的思想和言行。[297-299]
社會
教育制度臺灣學制實施12年國教,各級學制為 國民小學6年制、國民中學(初中)3年制、高級中學(含高級職業學校)3年制和一般大學4年制,[300] 著名大學有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等。[301] 學生經4年大學教育獲學士學位后可繼續進修碩士、博士學位。[302] 臺灣常年向海外招收華裔大學生,近年也積極開放國際學生與大陸學生就讀,并將重點放在課程英語化以迎國際化需求。[303-304] 2013年臺灣識字率為98.29%。[305]
交通
鐵路
臺灣鋪設了廣泛的鐵路網絡,全部鐵路運輸系統長度約1066.6千米。
臺北捷運、高雄捷運分別于1996年、2008年開始營運。在臺北都會區、高雄都會區,捷運(地鐵)是主要的鐵路運輸工具,而臺中捷運和桃園捷運仍繼續建設中。[333]
2007年全長345千米的臺灣高速鐵路系統運營。高速鐵路的建設縮短了各都會區間的車程,使臺北市至高雄市往返所需最短時間降至90分鐘。[334]
公路
臺灣的公路分為“國道”、省道、市道、縣道、區道和鄉道。公路與橋梁總長度約4.7萬千米,絕大部分集中在西部。最長的兩條是連接北部至南部的道路系統1978年通車、全長373千米的中山高速公路和1997年通車、全長432千米的福爾摩沙高速公路。在東部發達地區則通過快速公路連接,臺北市至宜蘭縣建設了含貫穿雪山山脈的雪山隧道的蔣渭水高速公路。[335]
航空
臺灣有臺灣桃園國際機場、[336] 高雄國際機場2個主要國際機場及臺北松山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2個次要國際機場,多數大城與離島亦設有機場。各大都市間及各離島之間皆有常態班機往來,形成便利的航空網。最主要的航空公司是中華航空和長榮航空。
海運
臺灣四面環海,海上交通發達,國際貿易仰賴海上運輸,目前有7座國際商港,分別為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花蓮港4座主要港和蘇澳港、臺北港、安平港3座輔助港。
高雄港位于高雄市,是臺灣第一大港、世界第十三大港口,[337] 港口貨物吞吐量約占臺灣整體港口貨物吞吐量二分之一。[338]
文化
民俗
臺灣融臺灣融合了明清時期移居的閩粵移民和二戰后來臺的外省人的民俗,堪稱中國民俗文化的縮影。[340] 春節、[341] 端午節、[342] 中秋節是臺灣的三大節日,[343] 每逢元宵節、清明節、中元節、七夕節等傳統節日,民間也有與大陸相同或類似特色的慶祝禮俗。此外尚有多項深具中華文化特色的民俗慶典,如迎媽祖、鹽水蜂炮、[344] 平溪放天燈、東港燒王船、頭城搶孤等。
臺灣原住民族各族群有各具特色的傳統歲時祭儀文化。
外來影響
日本曾殖民統治臺灣五十年,因而日本文化對臺灣影響深遠。“臺北總統府”、臺灣大學校園等日據時期建筑被保護、沿用至今,高雄、松山、板橋等地名都移植自日本,[347] 便當(盒飯)、瓦斯(煤氣)等來自日語的詞匯進入國語,[348] 面積單位“坪”(1坪≈3.3平方米)也源于日本。國民黨政府遷臺初期大力推行“去日本化”,強力推行國語教育,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349] 強化本省人對中國的認同。解嚴后日本流行文化在臺灣重新活躍。日本也是當今臺灣民眾好感度最高的國家。[157] [350-351] 臺灣亦深受美國文化的影響。美國出于國家戰略需要向臺灣輸入其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而美臺之間密切的軍事、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美國生活方式與流行文化向臺灣的傳播。
飲食
臺灣飲食文化融合各地美食風格,臺灣菜與閩南菜(還受福州菜影響)和廣東潮汕潮州菜淵源深厚,也受客家菜、廣州菜和日本料理的影響。
臺灣菜有海鮮豐富、醬菜入菜、節令食補等特色,傾向自然原味,調味不求繁復,風格鮮香、清淡。炎熱氣候使一些酸甜開味的菜肴出現在臺菜中。臺菜素有“湯湯水水”之稱,羹湯類菜肴廣受歡迎。[353]
臺灣飲食文化中有著名的“小吃”文化,各式風味小吃云集的夜市是臺灣庶民生活文化的代表之一,常見的小吃有蚵仔煎、炸雞排、臭豆腐、鹽酥雞、生煎包、米血糕、蚵仔面線、甜不辣、鹵肉飯、肉圓、擔仔面、牛肉面、小籠包等。[354-355] 鳳梨酥、牛軋糖等臺灣特產的烘焙美食是知名的伴手禮。
茶是臺灣民眾的傳統飲品。臺灣全境皆產茶,名茶有凍頂烏龍茶、文山包種茶、東方美人茶和鐵觀音等。茶藝形式主要是功夫茶。泡沫紅茶文化是臺灣茶文化新的發展,代表性茶飲珍珠奶茶廣受歡迎。
旅游
臺灣現有9個“國家公園”以及13處“國家風景區”,[395-396] 壯麗的海洋、高聳的山岳、多樣的自然生態與獨特的人文風情,構成了獨一無二的美麗臺灣。
臺灣境內的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峽谷、玉山、墾丁、陽明山等都是著名的自然旅游景點。新北市瑞芳區九份老街、臺北市北投區、彰化縣鹿港鎮、新北市鶯歌區等觀光小鎮地方風情濃厚,是尋幽訪古的旅游勝地。[398] 境內有不少特色溫泉,溫泉文化別具一格。
位于城市的著名景點有2004年至2010年間為世界第一高樓的臺北101、[260]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正紀念堂、國父紀念館、高雄愛河、各處夜市和各大商圈等。[401] 坐落于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所擁有的69.6萬余件冊文物為世界上最負盛名的古代中國藝術品珍藏。[402-403] 中正紀念堂是臺北市中正區一座為紀念蔣中正而興建的建筑,園區廣場南北側建有“國家戲劇院”和“國家音樂廳”,除了供民眾休憩外,常是大型藝文活動的場地。國父紀念館是為紀念孫中山百年誕辰而興建的綜合性文化設施,是戶外運動、休閑、藝文與知性活動的綜合性休憩公園。[404] 遍布全臺的夜市各具特色,小吃美食琳瑯滿目。臺灣購物環境優越,臺北市的信義商圈、忠孝東路商圈、西門町商圈等是著名的購物商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