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水縣位于黑龍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西北部。東與海倫接壤,西與林甸毗鄰,南靠青岡,北依拜泉。東西長86公里,南北寬31.5公里。總面積2400多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63萬畝,草原70萬畝,林地54萬畝。明水縣轄5個鎮、7個鄉,人口35萬(2010年)。明水地處高緯度地帶,屬中溫帶亞濕潤氣候,平均氣溫2.9℃,年日照28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80毫米左右。
歷史沿革編輯遠在清朝以前唐虞三代(公元前22世紀至公元前221年),明水之地屬貊 。秦、漢三國時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80年),明水之地屬夫余。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65年至589年)明水之地面晉時仍屬夫余,南北朝時屬豆莫婁。隋朝時期(公元581年至618年)明水之地屬南室未。唐朝時期(公元618年至907年)明水之地屬室未都督府。遼、宋、金時期(公元907年至1234年)明水之地屬東親道。元朝時期(公元1206年至1368年)明水之地先后屬乃顏故地、遼陽行省開元路、水達路。明朝時期(公元1368年至1644年)明水之地屬奴兒干都司兀者右衛。清朝時期明水之地初屬寧古塔將軍;其后屬黑龍江將軍齊齊哈爾副都統依克明安公旗;再后又屬黑龍江將軍通肯河副都統海倫直隸廳;最后分屬于黑龍江省海倫萬之所轄的青岡,拜泉兩縣;清末,分屬拜泉、青岡兩縣管轄。民國時期,明水在設治前,分屬黑龍江民政長官公署呼倫道海倫府,后來屬黑龍江巡按使公署龍江道之所轄青、拜兩縣;設治后,屬黑龍江省長公署龍江道;建縣后屬黑龍江省。1923年設治時,明水縣,以擬劃區域境內有明水泉子(今青岡縣境內),定名為“明水 ”。1923年10月20日,中華民國成立后,黑龍江省長公署令:“拜泉之興隆鎮,為克山、安達、拜泉各署往返孔道,……亟應建治設官,俾資治理。茲定名為明水設治局”。設治員于同年12月15日抵興隆鎮“蒞局視事”,啟用關防。隸屬綏蘭道。1929年1月,將明水設治局改升明水縣,列三等縣。縣址第一區(原興隆鎮)。明水縣知縣于1月25日啟用“明水縣印”,由黑龍江省直轄 。東北淪陷后,初隸黑龍江省。1934年12月劃歸龍江省管轄。1938年將縣城改為明水街。1939年6月,改隸北安省管轄。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后
202國道-明水縣城北路段,劃歸黑龍江省管轄。1946年2月,建立了第一個民主政權——明水縣人民政府 。1947年2月至9月,隸屬黑嫩聯合省。黑嫩聯合省分開后,隸屬黑龍江省。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并后,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劃歸嫩江專區管轄。1960年5月,改隸松花江專區。1965年6月,隸屬綏化專區至今。
行政區劃編輯1985年改為5個鎮、10個鄉、163個村、655個自然屯。2002年3月,對原有鄉、村行政區劃進行調整,改為12個鄉鎮、99個村 ,8個社區。截止到2013年6月,明水縣轄5個鎮、7個鄉:明水鎮、興仁鎮、永興鎮、崇德鎮、通達鎮、雙興鄉、永久鄉、樹人鄉、光榮鄉、繁榮鄉、通泉鄉、育林鄉。地理環境編輯地質地貌
明水縣東部是小興安嶺余脈之克拜丘陵地帶。崗坡連綿起伏,溝壑縱橫交錯。西部屬松嫩平原、平坦開闊,一望無際。全縣海拔平均249.2米,海拔最高程293.6米(永興鎮劉正已屯)。最低程156.7米,(縣西南角通達馬場),高低間差136.9米。明水縣地勢是中部高,東西兩側漸低。從永興鎮西部起至雙興東部,有一東南—西北走向的嶺,為松嫩流域的分水嶺。由此嶺向東西兩側漸低,通肯河沿岸和西部草原最低。地勢橫斷面呈不規則形。全縣地貌可分為四種類型區。丘陵崗地區、緩坡漫崗區、低洼平原區、沿河漫灘區。明水屬平原地區,境內無高山大嶺,東部丘陵地區有幾道較大的漫崗,最大的為甄家崗。從永興鎮西部起,南經團結鄉東部和永久鄉西部至雙興鄉東,為東北—西南走向。全長43.5公里,海拔170米至290米左右,是松嫩流域的分水嶺,較為出名的還有單家崗、曹家崗、路家崗、黃家崗、車家崗、戶家崗、張家崗等。明水縣地處吉黑塊斷帶的松遼斷限的北部邊緣,東南與青岡隆起毗連。地質構造屬新華夏構造體系。地勢平坦開闊,地表經流不發育,地質形志屬堆積類型。全縣第三紀、白堊紀地層埋藏較淺,第四紀的沉積物的厚度變化規律是東北薄(4-5米)向南增厚可達50米左右,向西可達60米以上。
土壤
明水縣地處通肯河流域,東部屬小興安嶺余脈丘陵地帶,西
明水黑土地部屬松嫩平原腹地。其版圖呈長方形,東西長86公里南北寬31.6公里,土地面積為34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161萬畝(占總面積的46.7%)、林地42萬畝、草原72萬畝、水面1萬畝和其它占地69萬畝 。土壤黑色、土層較厚,土壤共分7個土類,17個亞類,20個土屬,31個土種。耕地基本肥力較好,屬于好的和較好的占48.89%,中等的占35.4%,較低的僅占15.71%,其中機質,全氮含量均屬中等;速效氮含量較高,速效磷偏低;全鉀和速效鉀含量豐富;除鹽土、堿土外,酸堿度PH均屬中性 。
水文
通肯河為明水與海倫兩縣的界河。發源于海倫縣,流入呼蘭河,河道全長378 km,流域面積10583 平方公里 。流經本縣光榮、樹人兩鄉。年經流量為7.8億立方米 ,平均流量24.8 立方米/秒,到豐雨季節可以通舟。撇拉河為通肯河支流。發源于拜泉縣南部,流經本縣繁榮鄉與永興鎮、興仁鎮的交界處,全長32公里。在明水縣境內河段27公里。年經流量為185萬立方米。
氣候
明水地處高緯度地帶,季節性變化十分明顯,屬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全縣氣溫季節性變化明顯,冬季漫長寒冷,夏季溫熱適宜。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寒冷干燥;夏季溫熱多雨;春季降水少,多大風;秋季降水適中,溫涼宜人,霜來早。西部和南部是開闊平原,風速大,氣溫偏高,降水偏少。東部和北部是丘陵漫崗地區,風速小,氣溫偏地,降水多。每年無霜期在124天左右,全縣各地氣溫變化溫差不超過0.3℃。 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20.9℃;7月份氣溫最高,月平均氣溫21.9℃。年溫差42.8℃。年平均氣溫2.0℃。最高年4.0℃(1975.1982年)。最低年0.2℃(1956年)。日最高氣溫≥30℃的高溫天氣,出現時間年平均11天,一般在6月下旬到7月末出現;日最低氣溫≤–30℃的低溫天氣,一般在12月下旬到翌年2月上旬出現,主要時段集中在1月的上中旬。各年日照時數相差僅數百小時,最多年內3066小時,最少年為2664小時。冬季可照時數少,夏季可照時數多。平均降水量472毫米,最多降水量728毫米(1960年),最少年只有303毫米(1968年)。多水年的降水量為少水年降水量的2.4倍。冬季降雪量是22毫米,不足全年降水量的5%。年降雪日數28.1天,占全年的7.9%。平均初日在每年10月9日,終日在翌年4月30日,初終間日204天。
自然資源編輯水資源
明水縣境域地表水適中,全縣共有水面1萬畝,占總面積的0.3%。 明水境內較大的河流有兩條,人工河一條和自然沖溝14條 ,人工水庫5座,分別是繁華水庫、愛國水庫、雙興水庫、繼豐水庫和金山水庫。
通肯河-明水縣光榮鄉靠山屯附近明水縣境內還有自然沖溝14條,其中有4條東流匯入通肯河,西部有一條流入呼倫貝爾大草原。西部還有1條人工開挖的引嫩河,在本縣境內為13.53公里,經流量為30立方米/秒。全縣地下水可采量為33萬立方米。地下水水質較好,屬無色、無味、無臭;透明的飲用水和灌溉水。酸堿度在7.0至7.5之間,略高于中性,屬弱堿性 。
植物資源
明水的天然植物資源比較豐富,田間和河邊生長著各種楊樹、柳樹、槐樹、松樹等,在西部的天然大草原里,生長著各種牧草、水草、堿草、蘆葦等各種草類和龍膽草、桔梗、防風、柴胡等中草藥。在草類中堿草質量最佳,草味清香,營養豐富,是極好的飼草。東部還盛產“東北三寶”之一的靰鞡草和小葉章、三棱草等。
動物資源
明水縣境內隨著荒原的大量開墾和人類活動增加,各種野生動物也逐漸減少,有的甚至已滅跡,但灰狼、狐貍、黃鼬、獐、狍、獾貂、野兔等還有少量。野生禽類有鴿、烏鴉、喜鵲、燕子、麻雀、啄木鳥、杜鵑、野雞、野鴨等10余種。境內河流和水庫還出產鯉魚、鯽魚、鰱魚、泥鰍魚等各種魚類;蛙類有青蛙、蟾蜍、哈什螞等。
社會編輯教育
2010年,明水縣有202所中、小學校,縣城共中學5所和小學5所,其中明水一中是重點高中(不設初中),各鄉鎮有獨立的中學和小學。
醫療
2010年,全縣集中醫、西醫為一體的醫療機構19所,病床580張。12所鄉鎮衛生院。
交通編輯明水橫跨亞歐大陸橋是黑龍江省乃至東北西部地區之交通樞紐,鐵路、高鐵、公路、水路、民航多種交通方式并存。2013年客運總量達7748萬,貨運總量達11789萬噸。黑龍江省內客運專線開始建設,哈牡客運專線設計時速250公里/小時。以及哈佳高標準鐵路。形成以哈爾濱——齊齊哈爾為中心的東北西部地區經濟圈。將輻射牡丹江、佳木斯、大慶、呼倫貝爾四個地級城市。齊齊哈爾鐵路樞紐新客運車站——齊齊哈爾南站(位于明水境內)建成運營。經濟編輯概況
2010年明水縣國內生產總值25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3億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3億元,各項存款余額達到22.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3億元。農業總產值實現21億元,畜牧產值實現5.4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200元,地方財政收入1.58億元。截止2010年,十一五期間共引進資金21億元,建設超千萬元大項目20個,2010年工業企業稅金完成9000萬元,占全口徑財政收入的57%,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30.95億元,增加值實現9.3億元,第三產業蓬勃發展,全縣第三產業總產值實現5.7億元,增加值實現4.9億元。2013年全縣生產總值實現40.8億元,同比增長16.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8億元,增長22.3%;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3.59億元,增長45.7%;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5064元,增長13.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7613元,增長16.4%。三次產業比重日趨合理,由43∶40∶17調整到40∶40∶20。“強”縣經濟邁出堅實步伐,全縣農業總產值實現35.8億元,增長23.6%。“興”縣經濟強勁發展,全年集中開工產業項目47個,總投資59.2億元,拉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41.7億元,增長30.1%。“活”縣經濟煥發生機,第三產業增加值實現6.2億元,增長7.7%。
農業
農作物業
明水農作物的種類很多,糧食作物以小麥、谷子、水稻、玉米、谷子、高粱和大豆為主,此外還有糜子、燕麥、馬鈴薯、大麥其它作物,經濟作物主要有向日葵、線麻、亞麻、甜菜、果菜、黃煙和笤帚糜子等。2010年糧食總產8.3億公斤,果樹面積0.5萬公頃,蔬菜種植面積0.3萬公頃。其中油豆角種植面積3000畝以上,春秋兩茬,總產量達800多萬公斤。
養殖業
畜牧業上,養殖馬、牛、羊、豬和雞鴨等;在桑蠶開發上,栽桑200多公頃;養魚水面達到0.3萬公頃。
工業
明水縣的工業在產業結構調整后,已形成了醫藥、化工、機械、建材和紡織等為主的22個工業門類、67種工業產品的工業群體。以及食品、釀造和制糖等農副產品深加工等門類齊全,特別是明水陳醋以其特有的功效暢銷全國。明水縣建成了格林、三精兩大工業園區,建設了玉米淀粉、谷氨酸、味精、生物質熱電聯產、玉米酒精、普藥、原料藥、乳化炸藥、亞麻紡紗等20多個大項目,構建了食品、醫藥、化工、麻紡四大主導產業。2010年,工業總產值實現30.95億元。
文化編輯綜述
明水縣地處黑龍江省西南部,最早的居民都是滿族和蒙古族,這兩個民族都是馬背上的民族,當年逐水而走馬背上遷移,東北的冬天長達4-5個月。生存環境的惡劣讓東北人更早的知道了團結的力量,所以千百年來也養成了東北人熱情好客的個性。潔白無瑕的雪,晶瑩剃透的冰,養育了這一方黑土和一群樸實的東北人。明水具有典型的東北文化典型特征,東北三大怪、扭秧歌、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吃酸菜的文化形式依然具有鮮活的生命力。
飲食
明水人愛吃菜量大,味道重、比較咸的燉菜、殺豬菜、小雞燉蘑菇和豬肉燉粉條等,也吃生蔬菜蘸大醬。主食喜歡吃米飯、面條等,也喜歡吃餃子、包子、餡餅及各種帶的餡食品。截止2010年縣城內有九龍廣場、教育廣場和人民公園是三大休閑廣場,在農村新建8處鄉鎮綜合文化站、20個休閑廣場、21個“六位一體”村級活動場所、63個農家書屋和20個農村健身場地,極大地豐富了城鄉居民業余文體生活。
藝術
主要的休閑是扭秧歌,表演和觀看二人轉和東北小品等。二人轉集中反映了東北民歌、民間舞蹈和口頭文學的精華,具有濃郁地方色彩的民間藝術,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發展歷史。唱二人轉,幾乎是東北人一種與生俱來的本能,是東北人民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文化,長期以來深受東北群眾尤其是廣大農民的喜愛。主要作品有《王二姐思夫》《回杯記》、《西廂記》和《豬八戒背媳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