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亳州市下轄縣,地處淮北平原中部,屬于淮河流域,全縣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耕地230萬畝,截至2010年轄15個鄉鎮、2個辦事處、1個工業園區和1個林場,人口132萬。蒙城是安徽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蒙城文廟、萬佛塔、三星街、白云庵、東西懷德橋等文物古跡及莊子祠近代景點。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牛群曾在此掛職擔任副縣長。蒙城是中國楹聯之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全國林業百佳縣。區劃沿革編輯蒙城縣自唐天寶元年(742年)創設時就承續隋初的渦陽縣,開皇中易名肥水縣,大業時易名山桑縣的舊疆。清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劃原屬蒙城縣田橋以西約700平方公里土地入新設的渦陽縣,是該縣行政區域的第一次大削減。1965年7月9日,將該縣所屬望疃區的望疃、周集、中疃、高隍、蔣疃、蘆溝6個公社,即張寨以西約240平方公里劃入新設的利辛縣,是該縣疆域的第二次大削減。該縣疆域變遷的還有民國37年(1948年)6月,將岳坊、馬集一帶劃入渦陽縣蒙西區。1938年3月,將該縣棗木橋劃入懷遠縣,古路崗劃屬鳳臺縣,共約劃出50平方公里。1984年6月30日,將原屬蒙城縣茨淮新河以南老大興集及瓦房、香山、趙王、大劉、水牛周等村計30平方公里劃入鳳臺縣;將原屬鳳臺縣的谷堆李、劉園村約1平方公里劃入蒙城縣。經過上述變遷,形成今天的縣域。 新中國成立之初,全縣劃分為10個區,155個鄉,700個行政村。其后,全縣行政區劃多次調整。1985年底,全縣劃分為11個區,1場1鎮,分轄49個鄉,2個鎮(鄉級),4個辦事處,566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5729個村(居)民小組。1986年至1992年3月1日前,全縣行政區劃沒有變化。1992年3月1日,撤區并鄉,全縣劃分為23個鄉鎮(場)。2003年底,全縣有25個鄉鎮(場),下轄562個行政村,13個社區。 截至2012年,蒙城下轄12個鎮、2個鄉、3個街道辦事處、1個工業園區、1個林場。
地理氣候編輯位置
蒙城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北緯32°55′29″~33°29′64″,東經116°15′43″~116°49′25″之間。西北距亳州市譙城區105公里,東距蚌埠市93公里,南距淮南市116公里,距合肥市213公里,北距淮北市100公里,東北距宿州市66公里,西南距阜陽市89公里。1999年與周邊縣市聯合勘定、經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的法定界線是:縣城東23公里至溝北陶,接蚌埠市懷遠縣境,邊界線長86840米;西14公里至何莊,接利辛縣境,邊界線長52156米;西北23公里至田橋,接渦陽縣境,邊界線長52200米;北21.5公里至陳家莊,接淮北市濉溪縣境,邊界線長57530米;南36公里至常興大橋,接淮南市鳳臺縣境,邊界線長33995米。全縣總面積2091平方公里,約占安徽省總面積1.52%。
氣候
蒙城縣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熱資源豐富,無霜期較長,雨量適中,但時空分布不均,災害性天氣時有出現。據縣氣象站1957—1985年觀測資料記錄測算,年均氣溫為14.8℃,歷年極端溫度為-23.3℃至40.3℃,年均無霜期211天,降雨量821.5mm,日照時數2341.2小時,占全年可照時數的53%,太陽輻射地面每平方厘米124.8千卡。交通編輯蒙城交通條件便捷。東距京滬鐵路中心站
交通區位圖蚌埠市90公里,西臨京九鐵路中心站阜陽市90公里,南毗淮南,北鄰淮北,南京至洛陽高速橫穿東西,省道307線、305線、203線交匯于縣城,渦河、茨淮新河經淮河通江達海,長年通航。位于皖北六個地級市的中心位置,半徑100公里內擁有3000萬的密集人群,消費市場廣闊。截至2012年底,全縣公路總里程2101.92公里,其中縣道335.52公里,鄉道933.28公里,村道833.12公里。公路技術等級和路面登記不斷提高,全縣等級公路1905.15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90.6%,其中三級公路里程332.32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15.8%;四級公路1572.83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74.8%。全縣公路橋梁922座、14440.56延米,其中危橋195座,2012年改造危橋31座。全年公路客運量2373萬人,增長18.8%;公路貨運量5159萬噸,增長19.1%;公路客運周轉量168693萬人公里,公路貨運周轉量2155443萬噸公里;全縣水路航運里程102公里,貨運量145萬噸,貨運周轉量63859萬噸。各類運輸船舶292艘,運輸船舶載重量15.67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