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屯區隸屬黑龍江省伊春市,位于小興安嶺南麓,湯旺河中游,東與鶴崗市為鄰,南與南岔區接壤,西與西林區相連,北與美溪區毗鄰。南烏線鐵路通過境內設站。區政府駐地距市區中心55公里。區政府和金山屯林業局駐地金山屯,實行政企合一管理體制。截止2012年,金山屯區面積1849.49平方公里,總人口4.8人。2012年,金山屯區地區生產總值完成8.7億元。金山屯區有白山紅松原始森林、石船山、金山鹿場等自然景觀,有大砬子遺址,橫山古墓群、老白山抗聯遺址等人文景觀。
行政區劃編輯
截止2011年,金山屯區轄2個街道:奮斗街道、金山街道 。
地理環境編輯
地理位置
金山屯區座落在黑龍江省東北部,小興安嶺南坡,湯旺河中游,地理坐標為:東經129°12′58″°至129°56′,北緯47°14′至47°46′46″。北與美溪區(局)交界,南與南岔區(局)、鶴立林業局毗連,東與鶴崗市、鶴北林業局接壤,西與西林區為鄰。金山屯區南北長60公里,東西寬54公里,總面積1849.49平方公里。
地形地勢
金山屯區境內山脈起伏,屬低山丘陵地區,最高海撥1068米,最低海撥184米,境內超過千米高的山峰有6座,地勢是東北高,西南低,河谷寬闊,溝系深長,坡度較緩,平均坡度14°-26°之間,最大坡度40°左右。
水文
金山屯區境內有大小河流21條,均屬松花江水系湯旺河支流,主要河流有3條。一是大豐河,全長70多公里,發源于老白山,流經白山林場、豐嶺林場、豐溝經營所、豐茂林場,到金山屯林業局南側注入湯旺河;二是小昆侖河,發源于豐嶺、豐麗、小昆侖交界的最高峰,流經小昆侖林場,抗大農場入湯旺河,全長40多公里;三是臥龍河,發源于老白山北麓,全長近40公里,經豐麗林場流入美溪林業局入湯旺河。
氣候
金山屯區屬北溫帶氣候,特點是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促而酷熱,全年平均氣溫0.4℃,最高月份(6月)平均氣溫在22℃,最低月份(1月)平均氣溫-20℃。≥10℃有效積溫為2000-2385℃,無霜期116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630.8毫米,但雨量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月份。冬季降雪平均深度25厘米,山頂最大積雪深度為40厘米以上。
風景名勝編輯
神龜山
在金山屯區址北,有一座高約30余米的懸崖,形似臥龜的小山,俗稱“神
神龜山
龜山”。1982年5月,伊春市文管站文物普查隊,在地面上采集到殘石磨盤底、殘陶祖各1件,少量的石核、石片及大量的陶片,陶片分黑陶、灰陶、紅褐陶、紅衣陶等。陶器壁薄厚不等,火候較高,多屬夾沙手制,器形為罐、缽、瓷等;紋飾有刺紋、劃紋、指捺紋、凸弦紋、菱格紋、附加堆紋等。大砬子遺址在西部采集到的殘石比較多、壁較厚;東部的陶片紋飾變化少、壁較薄,表面光滑、器型較大、肚子底小,采集到的殘石磨盤底磨損嚴重,使用面呈凹形。大砬子遺址的發現,證實了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存。當時肅慎族先民就在這里生息繁衍,漁獵山野,添補了小興安嶺、湯旺河流域早期人類活動的空白。
橫山古墓群遺址
1965年,金山屯區在建設橫山農場時,在村址北山一馬蹄形向陽坡的雜
橫山古墓群遺址
木林中,發現了石桌、石凳及刻有各種人物造像的石幢。1968年,農場在建筑民房挖地基時,挖出一塊金質牌符,該金牌外包金箔,上面刻有文字。在距橫山址南七公里處的沙山上,又出土了都統所印一枚。經考查認定:橫山農場是一處金代居住址,發現石幢的地方,是金代一墓葬地,又稱古墓群。墓群被發現后,黑龍江省博物院曾先后3次挖掘古墓6座。除出土“八面樂舞浮雕石幢”外,還出土了輪制陶罐、銅鏡、小木鞋、缸胎釉陶橋狀耳罐、鐵鍬、銅錢、玉石鳥等文物,整個墓群現存古墓穴50余座。
天龍禪寺
天龍寺始建于1993年,占地11000平方米,位于金山屯區東
天龍禪寺
南隅,大豐河北岸,金山公園東側。1992年5月,哈爾濱極樂寺80歲高僧法師來金山屯選擇廟址,在此建立廟宇。在寺廟開光大典那天,寺廟上空云層中出現一條彎彎曲曲的、白得發亮的云帶似天龍隱現,盤旋而上,所以把這座寺廟稱之為“天龍寺”。天龍寺的整體設計、格式布局和建筑結構,均保留了我國傳統寺院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師殿、三圣殿、藥師殿、菩薩殿、海島觀世音菩薩像、十八羅漢像、齋房等眾多建筑。2009年后相繼建成了鐘鼓樓、藏經樓、木制禪房、方丈室、閉關寮、牌坊和九龍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