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陰區(qū),是江蘇省淮安市下轄區(qū),原稱江蘇省淮陰縣。位于江蘇省北部平原的腹地,因古代縣域在淮河南岸(水之南為陰)而得名。2001年江蘇省行政區(qū)劃調整,淮陰縣更名為淮安市淮陰區(qū)。淮陰區(qū)西南瀕臨的洪澤湖,東與漣水縣、淮安區(qū)接壤,北隔六塘河與沭陽縣相望,西與泗陽縣相連,中間半環(huán)抱淮安市清河區(qū)和淮安市清浦區(qū)。淮陰區(qū)2010年人口為78萬,面積為1264平方公里,政府所在地在王營鎮(zhèn)。2012年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280.03億元。
行政區(qū)劃
截止2014年,淮陰區(qū)有7個鄉(xiāng):韓橋鄉(xiāng)、凌橋鄉(xiāng)、劉老莊鄉(xiāng)、古寨鄉(xiāng)、新渡鄉(xiāng)、袁集鄉(xiāng)、老張集鄉(xiāng)。14個鎮(zhèn):王營鎮(zhèn)、趙集鎮(zhèn)、吳城鎮(zhèn)、南陳集鎮(zhèn)、碼頭鎮(zhèn)、三樹鎮(zhèn)、西宋集鎮(zhèn)、吳集鎮(zhèn)、漁溝鎮(zhèn)、丁集鎮(zhèn)、五里鎮(zhèn)、徐溜鎮(zhèn)、王興鎮(zhèn)、棉花莊鎮(zhèn)。1個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淮陰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
地理環(huán)境
位置境域
淮陰區(qū)地處北緯33°22′—33°56′,東經(jīng)118°56′—119°09′之間。淮陰區(qū)南北長62.5公里,東西寬38.5公里,面積為1264.10平方公里。
氣候
淮陰區(qū)地處北亞熱帶和暖溫帶交界區(qū),屬亞熱帶濕潤—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季風顯著。年平均氣溫為14.8℃,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6.4℃,年極端最低氣溫為-8.5℃,年總降水量為916.3mm,年日照總時數(shù)為2012.5小時,比歷年平均少75.7小時,年日照百分率為46%。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大霧、低溫、寒潮、霜凍、干旱、高溫、強對流天氣、大風、暴雨、臺風等。
地形
淮陰區(qū)地處淮河下游、蘇中大平原北部腹地,無山多水。
交通運輸公路
2012年京滬、同三、寧連、徐鹽等高速公路和205國道、305省道穿境而過。淮陰區(qū)公路總里程2108公里,其中等級公路1871公里。全年公路客運量1806.9萬人。
水運
京杭大運河、淮沭河、鹽河、古黃河、張福河在淮陰區(qū)內交匯,2012年內河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847萬噸,比上年增長59.3%。
鐵路
新長鐵路又把淮陰區(qū)并入了繁忙的華東鐵路網(wǎng)。淮安火車站位于區(qū)內,火車站已開行直達南通、北京、哈爾濱、成都、重慶、青島、蘭州、太原、西安等方向列車。
旅游信息韓侯故里 位于淮陰故城碼頭鎮(zhèn)。這里作為漢淮陰侯韓信的故里,其中包括淮陰侯廟、韓信釣魚臺、胯下橋、漂母岸、千金亭等。公園入口前為6400平方米的廣場,廣場上有兩座漢闕,大門上方橫額“韓侯故里”四個鎦金大字,為陳立夫先生99歲時題寫。園內諸景點按秦漢建筑風格在古跡原址上修復,各景點圍繞韓信湖和胭脂塘小河分布,高下參差,在竹樹掩映、曲徑通幽中,顯得錯落有致。公園占地10萬平方米,其中,水面近4萬平方米。 八十二烈士陵園八十二烈士陵園座落在淮陰縣劉老鄉(xiāng),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德育基地,全民國防教育基地,淮陰市委、縣委黨委教育基地。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華中淮海區(qū)劉老莊犧牲的82位烈士而設立的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