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縣,隸屬于山西省呂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呂梁山中段西側。東屏關帝山與婁煩、交城接壤,西依漢高山與臨縣毗鄰,北與興縣、嵐縣交界,南與離石縣相連。方山縣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生息。方山縣整體地勢由北向南傾斜,北川河縱貫南北,最高海拔2831米,最低海拔987米,屬黃土丘陵溝壑區。年平均降雨量400-600mm,無霜期90-150天,屬溫帶大陸性氣候。2013年,方山縣轄4鎮7鄉,面積1434.1平方千米,人口11.7萬。2013年,方山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7.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8.1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4.2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3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9.4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15910元、3340元。行政區劃編輯2013年,方山縣轄4鎮7鄉。4個鎮是圪洞鎮、馬坊鎮、峪口鎮、大武鎮。7個鄉是開府鄉、方山鄉、麻地會鄉、石站頭鄉、張家塔鄉、下昔鄉、店坪鄉。
地理環境編輯地理位置
方山縣位于山西省西部,呂梁山西麓腹地。東屏關帝山與婁煩、交城接壤,西依漢高山與臨縣毗鄰,北與興縣、嵐縣交界,南與離石縣相連。介于東經111°2′50″—111°34′30″,北緯37°36′58″—38°18′27″之間。
地質
方山縣地層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層都有出露。
地貌
方山縣地勢北高南低,最高點為孝文山主峰,海拔2831米,最低點為大武鎮武回莊河灘,海拔986.7米。方山縣東北部為土石山區,西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中部為河谷地帶。北川河縱貫南北。
氣候
方山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由于季風作用與各季不同氣團的影響程度,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季低溫、干旱。夏季短促暖熱,雨量集中。秋季涼爽,氣候宜人。冬季漫長寒冷、雪少于燥。全縣平均氣溫7.3℃,平均年降水量440至650mm,無霜期由南到北逐步遞增,最南端的大武鎮達150天以上,最北端的開府一帶只有90天左右。
土壤
方山縣土壤地帶性分布不明顯,垂直分布十分明顯。其規律是:山地草甸土,分布于東部赫赫巖山山頂,海拔2500至2700米,是分布最高、面積最小的一類山地土壤。山地棕壤,是本縣的林區土壤類型,適宜發展林牧業,發源于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及相應草灌地帶,主要分布于東西兩山上,海拔1800米以上。灰褐土,多發育于黃土覆蓋的山地、丘陵和山谷地帶,分布在海拔1000米至1800米的范圍內。草甸土,是方山縣重要的農業土壤,分布在北川河兩岸及神堂溝谷底。
自然資源編輯礦產資源
方山縣礦產資源種類較多。到2013年發現各種成因類型的礦產40種,產地40處,其中大型礦產地4處,中型礦產地6處,小型礦產地30處,礦點及礦化點274處。方山縣突出的資源是煤、鐵礦、鋁土礦、耐火粘土、石灰巖、白云巖、石棉、硅石和含鉀巖石等,已探明一定儲量。煤:方山縣含煤面積1140平方千米,保有儲量39億噸,焦煤保有儲量15億噸。鐵礦:方山縣鐵礦分布廣,蘊藏量大。已知的礦床13處,礦點及礦化點6處,已探明儲量1.81億噸。鋁土礦:方山縣鋁土礦儲量大,質量好,大部分可露天開采,有礦點38處,其中大型4處,中型14處,探明保有儲量1.4億噸,遠景儲量4.7億噸。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根據資料記載和1988年野生動物資源調查,方山縣野生動物分屬4綱24目213種,資源比較豐富,其中鳥類有14目16科160,獸類有6目16科36種,屬于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有褐馬雞、金雕、黑鸛、金錢豹四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蒼鷹、大鳶、雀鷹、烏雕、草原雕、白尾鷂、獵隼、紅腳隼、紅隼、鴛鴦、原麝、獐、黃羊等20種。植物資源:根據1996年呂梁市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結果和掌握的資料記載,方山縣野生植物資源分屬129科945種,其中木本植物57科115屬294種,草本植物72科651種。方山縣森林水平分布,主要樹種順序為:白皮松、油松、華北落葉松;從南到北,從低山到中山,暖溫帶的櫟類楊樺闊葉雜木林到中部、北部高寒山區的側柏,從櫟類楊樺闊葉林逐步過渡到關帝山的華北落葉松、油松為主的針葉混交林。
人口民族編輯2000年,方山縣總人口135598人。其中:男性人口71647人,女性人口63951人,總人口的性別比為112.03:100。戶籍人口137025人,少數民族人口比重為0.02%,非農業戶口人口比重9.99%。總人口中,城鎮人口21568人,鄉村人口為114030人。 2013年,方山縣總人口為11.7萬人。 截至2012年,方山縣共有33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32個。少數民族分別是:蒙古族、彝族、滿族、回族、維吾爾族、苗族、朝鮮族、土家族、壯族、布依族、藏族、侗族、佤族、羌族、土族、塔吉克族、瑤族、白族、哈尼族、畬族、錫伯族、拉祜族、達斡爾族、獨龍族、基諾族、傣族、僳僳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普米族、黎族。
交通運輸編輯方山縣距太原220公里,距離石40公里,距呂梁火車站38公里,距交口火車站45公里,境內國道209線縱貫南北,太佳高速穿過方山縣北部,大武至交口一級公路投入運行,通臨縣有109省道和架梁公路,通交城有開麻公路,2009年方山縣已經實現村村通公路。
經濟編輯綜述
2010年方山縣地區生產總值20.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3435元,按2010年平均匯率計算達到3463美元。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5.1%、69.6%和25.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4%、84.3%和15.3%。 2013年方山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27.2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9.5%。第一產業增加值6.6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4%。第二產業增加值8.5億元,同比增長10.9%。第三產業增加值6.5億元,同比增長6.6%。三次產業比重為5.3:70.5:24.2。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1591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3340元。
第一產業
2012年方山縣糧食總產量7666萬斤。新建設施蔬菜2347畝,新增灌溉面積2300畝。新發展核桃經濟林3萬畝,完成太佳高速沿線荒山綠化1萬畝、橫泉水庫周邊綠化3000畝、北武當山旅游路兩山綠化4000畝、灌木造林3萬畝。新建千頭肉牛、絨山羊標準化養殖小區4個。訂單農業面積32742畝,建立了4000畝“玉米機械化生產和保護性耕作”、馬坊村5000畝“山西省馬鈴薯機械化生產”兩個基地。
第二產業
2013年方山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95.4億元;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77.4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85.6億元。輕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6億元;重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76億元。國有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1億元;集體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2萬元。股份合作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5.3億元。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54.7億元。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業實現增加值5.5億元。酒類制造業實現工業增加值4.9億元。煉焦業實現增加值4.6億元。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2.9億元。
第三產業
2013年方山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實現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2%。城鎮零售額完成23.2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4.4%。鄉村市場零售額完成7.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3%。批發業完成1.1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0.9%。零售業完成27.8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15.3%。住宿業完成6.7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9.2%。餐飲業完成3.4億元,同比2012年增長7.5%。批發業完成1.1億元,零售業完成2.4億元,住宿業完成3930.6萬元,限上餐飲業完成5.3億元,同比2012年下降4%。
社會事業編輯教育事業
2013年,方山縣有小學37所,在校學生4386名。初中8所,在校生2468名;普通高中5所,在校生2901名。有中等職業教育學校4所,在校生2766名。其中職業高中2所。有幼兒園49所,在園幼兒4893名,保教人員298人。有特殊教育學校1所。
社會保障
2013年,方山縣征收社會保險費716萬元,下撥救濟款96萬元,救濟糧92萬斤,3900名貧困人員納入低保范圍,建立了農村特困戶救助制度。
醫療衛生
2013年,方山縣縣級醫院兩所、鄉級衛生院11個,廠礦企業衛生所5個,農村基層衛生員225人。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23人,其中高級職稱15名,中級職稱160名,初級職稱38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