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川區政府官網為您提供達川區概貌、政府信息公開、辦事服務、互動交流等信息公開。
達川區是達州市的一個市轄區,地處達州市主城區南部,達州母親河—洲河之南,截至2013年,全區轄2個街道,24個鎮,30個鄉。全區幅員面積2245多平方公里,人口120.29萬。
達川區是2013年7月由達縣大部改設而成的一個建制區,前身的達縣從春秋巴國時期至今已有接近2500多年的歷史,是川東北重要的物流中心和物資集散地和交通樞紐。
區劃詳情
街道:翠屏街道、三里坪街道;
鎮:石橋鎮、石梯鎮、河市鎮、管村鎮、亭子鎮、麻柳鎮、景市鎮、趙家鎮、大樹鎮、堡子鎮、石板鎮、南岳鎮、檀木鎮、福善鎮、萬家鎮、金埡鎮、百節鎮、渡市鎮、馬家鎮、雙廟鎮、橋灣鎮、趙固鎮、金檀鎮、平灘鎮。[3]
鄉:大風鄉、江陽鄉、東興鄉、花紅鄉、大灘鄉、安仁鄉、葫蘆鄉、黃庭鄉、黃都鄉、木子鄉、碑高鄉、幺塘鄉、斌郎鄉、罐子鄉、陳家鄉、申家鄉、木頭鄉、草興鄉、龍會鄉、九嶺鄉、大堰鄉、五四鄉、銀鐵鄉、沿河鄉、香隆鄉、道讓鄉、洛車鄉、永進鄉、米城鄉、虎讓鄉。
經濟發展
綜述
2014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GDP)174.68億元,比2013年(下同)增長8.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3.49億元、增長3.7%,第二產業增加值88.30億元、增長9.2%,第三產業增加值42.89億元、增長11.3%。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24.9:50.5:24.6。人均生產總值17707元、增長8.1%。財政總收入16.65億元、增長12.3%。
經濟、社會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是:一是農業產業化水平比較低,基礎薄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農民的收入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差距較大。二是全區經濟整體實力較弱,人均指標(人均GDP、人均財政收入)依然偏低。三是經濟結構不夠理想,農業所占比重依然較大,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還需大幅度提升。四是城鎮化進程還需進一步加快,特別應加快小城鎮建設,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五是還需進一步擴大就業,加大對低收入群體的扶持力度,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六是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要素保障較為困難。[6]
農牧業
我區認真落實中央一系列惠農政策,提高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通過科技趕場、科技入戶活動,對農民進行科技培訓,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通過狠抓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立和完善,以點帶面,全面發展“訂單”農業,推進了現代農業產業化進程;通過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以龍頭企業為重點,培養和發展無公害蔬菜、水果、生豬、肉牛等優勢產業,適應了市場需求和競爭;通過加大農村水利、道路、通訊、中低產田土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新農村建設、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為載體,進一步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環境,促進了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服業總產值68.30億元、增長3.7%。其中:農業產值37.94億元、增長3.0%,林業產值2.48億元、增長6.9%,牧業產值24.23億元、增長3.8%,漁業產值2.29億元、增長5.2%,服務業產值1.36億元、增長5.7%。
2014年,糧食生產取得好收成,主要糧食作物產量保持穩定。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22.98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72.51萬畝。2014年糧經比例為62.9:37.1。
林業生產按照“生態增優、林業增效、林農增收”的工作思路,狠抓城鄉綠化、資源保護、產業發展、林業改革、基礎建設等工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全年完成工程營造林4.41萬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10.5萬畝,低產低效商品林改造1.3萬畝,補植各類苗木110余萬株,完成綠色通道建設12公里,完成義務植樹200萬株。擁有森林面積102萬畝,林木蓄積量43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31.8%。
畜牧業按照現代畜牧生產的要求,以養殖小區建設為基礎,培育各類專業合作社,以發展產業化經營為重點,進一步優化牧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益,加強對畜禽疫病的綜合防控,確保了牧業的正常生產。
漁業生產開展科學養殖,壯大規模,提高單產,提升效益。全年水產養殖面積3.47萬畝,水產品產量1.53萬噸。
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全區所有的村通公路、通電話,有236個村通自來水,占總數的39.2%。全年整治病險水庫20座、山坪塘174口,新建蓄水池120口、微水工程470處,完成土地整理項目10個、“雙掛鉤”項目1個,新增耕地2.3萬畝,建成高標準基本農田9.2萬畝、農村戶用沼氣池1003口,500KV達黃線、宣達線等城鄉電網工程扎實推進。全年農村用電量2.25億千瓦時、增長0.2%,化肥使用量(折純)2.61萬噸、增長0.1%,農藥施用量586噸、增長0.5%,農用柴油使用量2566噸、增長1.5%,農膜使用量2243噸、增長3.3%。[6]
工業和建筑業
我區始終堅持“工業強區”戰略不動搖,按照“做強主導產業、壯大骨干企業、做實發展平臺、大中小微并舉”的思路,加大重點產業項目的引進和培育,加快資源轉化和項目建設進度,加大工業投入和結構調整力度,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促進工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工業經濟獲得快速發展。2014年67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增加值37.00億元、增長9.6%。
工業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67戶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銷售收入109.25億元、增長6.5%,利稅總額8.03億元、增長2.9%,利潤總額5.72億元、增長2.0%。工業產品產銷率100.0%。
2014年建筑業、房地產業平穩發展。全區共有三級以上資質建筑企業22家,完成總產值53.9億元、增長2.3%。房地產業共有36家企業,全年實現銷售額15.8億元,房屋建筑累計施工面積290萬平方米,竣工面積13.8萬平方米,銷售面積32萬平方米。[6]
固定資產投資
以城鎮基礎設施、保障性住房、交通、衛生、教育、文化等項目建設為重點的固定資產投資快速發展。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施工項目339個,竣工項目202個,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37.50億元、增長17.0%。在總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100.52億元、更新改造投資17.76億元、房地產投資19.23億元、工業投資21.05億元。[6]
交通運輸和郵電業
道路建設取得新進展。2014年,完成了橋福路、橋堡路的公路建設任務,達巴鐵路、達營高速等過境交通干線建設進展順利,國道210線大修工程、波形防護欄安保工程等重點項目加快建設,西木路金埡場鎮過境公路改造完成,河新路開工建設。整治病危橋5座,改善通村公路110公里,全面消除通村公路硬化“空白村”,極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生產生活物資的運輸。
運輸市場在嚴格運政執法、合理布局運力、狠抓安全生產情況下有序發展。全年完成客運量2964萬人次、增長8.9%,客運周轉量47589萬人公里、增長9.5%,貨運量1030萬噸、增長6.5%,貨運周轉量32337萬噸公里、增長6.8%。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隨著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電信、移動、聯通等通訊企業競爭日趨激烈,為廣大客戶帶來更多的實惠。2014年全區郵電主營業務收入達到5.04億元。[6]
旅游經濟
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我區在紅色旅游、綠色旅游、金色旅游、生態旅游上狠下功夫,強力開發石橋列寧街、鐵山森林公園、真佛山風景區等一大批景區,同時又對迅速發展的鄉村旅游積極引導,促其健康發展。2014年全區擁有省級森林公園2個,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1個,星級旅游飯店4家,成功創建省級旅游標[6]準化示范區。全年實現旅游接待人數205.24萬人次、增長7.0%,旅游總收入13.44億元、增長19.0%。
商業貿易和招商引資
國內貿易大力實施商貿活區戰略,著力打造秦巴地區商貿物流中心,著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一是加快市場體系建設,合理調整城鄉商業網點布局。借力城區的區位優勢,著力打造輕工產品、餐飲娛樂、建材家居、濱河休閑四大商業圈,成功打造葉家灣、百節2個市級商業示范社區,培育規模以上重點物流企業5戶,陽光耍都美食街全新亮相,整治提升城區農貿市場12個,新(改)建鄉鎮農貿市場7個,打造鄉鎮商貿中心2個,達川商貿物流園區成功申報為全市首個省級現代服務業商貿流通集聚區。二是積極培育節會消費。以“第六屆迎春購物月”、“首屆秦巴地區農業機械博覽會”、“達州市第五屆啤酒美食文化節”、“第五屆秦巴地區商品交易會”等展會為平臺,大力開展“惠民購物全川行動”、“川貨全國行”和“萬企出國門”三大活動,營造消費氛圍。三是強化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加強了食品藥品、日化建材、農資市場和無照經營的專項整治,查處各類違法案件2215件,城鄉市場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全年新增私營企業646戶、個體工商戶2213戶。2014年全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75億元、增長14.0%。
招商引資成績斐然。2014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60億元,其中工業類到位資金22億元。積極參與“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西博會”、“渝洽會”等經貿活動,實現新簽約3000萬以上項目29個,投資總額177億元。[6]
民營經濟
民營經濟全面發展。2014年實現增加值103.03億元、增長9.5%,占地區生產總值的59.5%,比重比2013年上升1.4個百分點。年末有照個體工商戶1.86萬戶、增長13.5%,私營企業3765家、增長20.7%,個體私營從業人員達3.93萬人。[6]
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2014年財政通過挖潛聚收,嚴管財,巧理財,對保證機構運轉、職工工資和離退休金發放、救災救濟、突發公共事件處置、新農村和城市建設發揮了保障作用。全年財政總收入166493萬元、增長12.3%。其中:上劃中央收入37845萬元、增長4.0%,上劃省級收入28273萬元、增長4.8%,地方財政公共預算收入100133萬元、增長18.6%。公共財政支出401329萬元、增長7.5%。
金融通過優化信貸結構,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保持平穩運行。2014年末各項存款余額為195.03億元、比年初增長8.4%,各項貸款余額113.38億元、比年初增長13.6%。
保險業努力消除各種不穩定因素對客戶帶來的負面影響,及時理賠贏得了客戶的信任,為穩定生產、安定人民生活發揮了重要作用。2014年保費總收入38190萬元、增長19.6%,賠款支出18908萬元、增長32.7%。[6]
居民收入
2014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23元、增長11.1%,農民人均純收入10135元、增長11.4%。居民儲蓄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年末個人存款余額為152.76億元、增長10.7%,其中:儲蓄存款152.22億元、增長11.2%。人民生活不斷改善。隨著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費,全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7872元、增長12.8%,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3966元、增長13.1%。